Home | Table of Contents | Overview Map | Icon Legend
X0231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科文(第一會)
Your contact information  info@company.com
1. 圖記
참고사항
1. 본 파일(第一會)은 X0231 華嚴經疏科文(10권) 중 제2권 전체와 3권의 앞 일부의 과문으로, 이는 과문 대단 중 初舉果勸樂生信分 전부에 해당하며, 華嚴經 구성 (7처 9회 39품) 에서는 第一會 菩提道場會(第一世主妙嚴品 ~ 第六毘盧遮那品)에 해당한다. (색갈 토픽 과단)
이 자료는 乾隆藏第 130 冊 No. 1557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의 과판 과문과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科文表解 (淨空法師, 台北, 2002) 중 「華嚴經總科」를 참조하여 정리함.
大方廣佛華嚴經 四分科判
初舉果勸樂生信分
第一會 菩提道場會
擧果令信分 普賢爲會主
初教起因緣
第一世主妙嚴品品
二說法儀式○(二)
初遠方便 (先現行境)
第二如來現相品
後近方便 (後現智境)
第三普賢三昧品
三正陳所說分○(二) 此下三品正陳法海文
初明果(二)
一初品成刹之緣(通辨佛及眾生所有剎海)
第四世界成就品
二後品別明果相(別明本師遮那之所嚴淨)
第五華藏世界品
二一品辨因(四)○
第六毘盧遮那品
二修因契果生解分
三託法進修成行分
四依人證入成德分
1. 華嚴經 구성 (7처 9회 39품의 상섭관계)
第一會 菩提道場會
第一世主妙嚴品品 ~ 第六毘盧遮那品
Subtopic
第一世主妙嚴品品
第二如來現相品
第三普賢三昧品
第四世界成就品
第五華藏世界品
第六毘盧遮那品
第二會 普光明殿
第七如來名號品 ~ 第十二賢首品品
Subtopic
第七如來名號品
第八四聖諦品
第九光明覺品
第十菩薩問明品
第十一淨行品
第十二賢首品
第三會 忉利天宮會
第十三昇須彌山頂品 ~ 第十八明法品
Subtopic
第十三昇須彌山頂品
第十四須彌頂上偈讚品
第十五十住品
第十六梵行品
第十七初發心功德品
第十八明法品
第四會 夜摩天宮會
第十七昇夜摩天宮品~第二十二十無盡藏品
Subtopic
第十九昇夜摩天宮品
第二十夜摩天宮偈讚品
第二十一十行品
第二十二十無盡藏品
第五會 兜率天宮會
第二十三昇兜率天宮品~第二十五十廻向品
Subtopic
第二十三昇兜率天宮品
第二十四兜率天宮偈讚品
第二十五十廻向品
第六會 他化自在天宮會
第二十六 十地品
第七會 普光明殿 (二會)
第二十七十定品~ 第三十七如來出現品
Subtopic
第二十七十定品
第二十八十通品
第二十九十忍品
第三十阿僧祗品
第三十一如來壽量品
第三十二菩薩住處品
第三十三佛不思議法品
第三十四如來十身相海品
第三十五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
第三十六普賢行品
第三十七如來出現品
第八會 普光明殿 (三會)
第三十八 離世間品
第九會 逝多林會
第三十九 入法界品
2. 과판과 경문의 전개 구조
도표 일러두기
1. 아래 도표는 본 과문(화엄소과)의 과판 구조와 그에 대응하는 화엄경 경문의 내용을 나타낸 것이다. 화엄경의 내용이 방대하다 보니 그에 따른 과판의 구조도 매우 복잡하게 전개되고 있다.
2. 도표에서 보다시피 경문의 각 품이 과판의 위차와 나란히 전개되지 않는다. 예를 들면 한 과단 내에 몇 개의 품이 속해 있기도 하고, 하나의 품이 두 개의 다른 과단으로 나뉘어 배치되기도 한다.
3. 본 과문은 각 품별로 독립된 체계로 과판이 전개되고 있기 때문에 아래 도표를 참고해야 전체 과판 구조에서 그 품이 어디에 해당하는 가를 파악할 수 있다.
각 토픽 내용 설명
설명 : 회색 토픽
初舉果勸樂生信分
第一會 菩提道場會
擧果令信分 普賢爲會主
初教起因緣
第一世主妙嚴品
화엄경 품목
二說法儀式○(二)
初遠方便 (先現行境)
第二如來現相品
後近方便 (後現智境)
第三普賢三昧品
三正陳所說分○(二) 此下三品正陳法海文
初明果(二)
一初品成刹之緣(通辨佛及眾生所有剎海)
第四世界成就品
二後品別明果相(別明本師遮那之所嚴淨)
第五華藏世界品
二一品辨因(四)○
第六毘盧遮那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 四分科判
初舉果勸樂生信分
第一會 菩提道場會
擧果令信分 普賢爲會主
初教起因緣
第一世主妙嚴品品
二說法儀式○(二)
初遠方便 (先現行境)
第二如來現相品
後近方便 (後現智境)
第三普賢三昧品
三正陳所說分○(二) 此下三品正陳法海文
初明果(二)
一初品成刹之緣(通辨佛及眾生所有剎海)
第四世界成就品
二後品別明果相(別明本師遮那之所嚴淨)
第五華藏世界品
二一品辨因(四)○
第六毘盧遮那品
二修因契果生解分
第二會 普光明殿
能信成德分 文殊爲會主
一所依果
一如來現相答
第七如來名號品(1부)
二文殊言說答
一辨身名差別
第七如來名號品(2부)
二辨言教徧周
第八四聖諦品
三明光輪窮照
第九光明覺品
二所修因
一明正解理觀-解
第十菩薩問明品
二明隨緣願行-行
第十一淨行品
三明德用該收-德
第十二賢首品
第三會 忉利天宮會
初賢十住分 法慧爲會主
一當會由致
一化主赴機
第十三昇須彌山頂品
二助化讚佛
第十四須彌頂上偈讚品
二當位行德
一辨位
第十五十住品
二辨行
第十六梵行品
三辨德
第十七初發心功德品
三勝進趣後
第十八明法品
第四會 夜摩天宮會
中賢十行分 功德林爲會主
一當會由致
一化主赴機
第十九昇夜摩天宮品
二助化讚佛
第二十夜摩天宮偈讚品
一當會正宗 (約位別行或明成位行)
第二十一十行品
三勝進趣後 (始終通行或淨治彼行)
第二十二十無盡藏品
第五會 兜率天宮會
上賢十向分 金剛幢爲會主
一當會由致
一化主赴機
第二十三昇兜率天宮品
二助化讚佛
第二十四兜率天宮偈讚品
一當會正宗
第二十五十廻向品
第六會 他化自在天宮會
聖位十地分 金剛藏爲會主
第二十六 十地品
初歡喜地(七)
七遠行地分(七)
第七會 普光明殿 (二會)
因圓果滿分 如來爲會主
一差別因果
一位後因相(等覺)
一正答前問
一業用廣大
一就定明用
第二十七十定品
二就通明用
第二十八十通品
二智慧深玄
第二十九十忍品
二總顯深廣
一勝德無數 (通明佛菩薩德)
第三十阿僧祗品
二盡一切時 (正顯佛德兼明菩薩)
第三十一如來壽量品
三徧一切處 (唯明菩薩德)
第三十二菩薩住處品
二差別果相(妙覺)
一總顯佛德體用(明德)
第三十三佛不思議法品
二別顯勝德之相(明相)
第三十四如來十身相海品
三別顯勝德用益(明好)
第三十五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
二平等因果
一辨因 (明稱果之因亦因該果海)
第三十六普賢行品
二明果 (明如因之果亦果徹因源)
第三十七如來出現品
三託法進修成行分
第八會 普光明殿 (三會)
普賢大行分 普賢爲會主
第三十八 離世間品
四依人證入成德分
第九會 逝多林會
第三十九 入法界品
本會
行成證入分 如來爲會主
果法界(總)
末會
善友敎證分 善友爲會主
因法界(別)
一寄位修行相
二會緣入實相
第五婆珊婆演底主夜神下一十人寄十地位(十)
○五寂靜音海主夜神寄第五難勝地(六)
三攝德成因相
四智照無二相
五顯因廣大相
一依敎趣求
二聞覩前相
三見聞親證
四聞佛勝德
五重視普因
1. Source
華嚴經 80卷
1. CBETA 연결
T10n0279_001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卷 | CBETA 漢文大藏經
CBETA T10 No. 279《大方廣佛華嚴經》卷1
2. 문헌 정보
1. 역자
于闐國 三藏 實叉難陀 奉制譯
2. 시대
唐, 實叉難陀(652~710년)
3. 화엄경 한역본에는 번역순으로 60화엄경, 80화엄경, 40화엄경의 세 종류가 있다. 60화엄은 동진시대 불타발타라(佛馱跋陀羅, Buddhabhadra, 359〜429)의 번역으로서 7처(處) 8회(會) 34품(品)으로 구성되어 있고, 80화엄은 당대에 실차난타(實叉難陀, Śikṣānanda)가 번역한 것으로서 7처 9회 39품으로 구성되어 있어 60화엄보다 완결성에 앞선다. 신역(新譯) 화엄경이라고도 한다. 그리고 40화엄은 당대에 반야삼장(般若三藏)이 화엄경 전체가 아닌 입법계품(入法界品)만 번역한 것이다.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60卷
1. CBETA 연결
T35n1735_001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第1卷 | CBETA 漢文大藏經
CBETA T35 No. 1735《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1
2. 문헌 정보
1. 편저자
唐 清涼山 大華嚴寺 沙門 澄觀 撰
2. 시대
唐, 澄觀(783~839년)
3. 80화엄에 징관이 疏를 붙인 것이다.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90권
1. CBETA 연결
T36n1736_001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第1卷 | CBETA 漢文大藏經
CBETA T36 No. 1736《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1
2. 문헌 정보
1. 편저자
唐 清涼山 大華嚴寺 沙門 澄觀 述
2. 시대
唐, 澄觀(783~839년)
3. 징관이 자신의 화엄경 주석서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60卷)'를 다시 해석[鈔]한 2차 주석이다.
4. 본격적인 주석에 앞서 연의초 서문이 수록되어 있다.
5. 과문 X0231 華嚴經疏科文에서는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科文’에 해당한다.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 80권
1. CBETA 연결
L130n1557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第1卷-第17卷)
L131n1557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第18卷-第34卷)
L132n1557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第34卷-第51卷)
L133n1557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會本(第51卷-第80卷)
2. 문헌 정보
1. 편저자
唐 于闐國三藏沙門 實叉難陀 譯
唐 清涼山 大華嚴寺沙門 澄觀 撰述
2. 시대
唐, 澄觀(783~839년)
3. '80권 화엄경'과 그에 대한 징관의 '華嚴經疏'와 소에 대한 주석 '華嚴經隨疏演義鈔'를 분회하여 하나의 회본으로 만든 것이다.
4. '경문에 대한 수문해석[正釋經文]'이 시작되는 부분부터 수록되어 있다.
5. 참고 : 경문해석이 시작되기 전 경전연의까지의 주석문은 별도로 분리하여 ' 華嚴經疏鈔玄談'에 수록하고 있다.
華嚴經疏鈔玄談 9권
1. CBETA 연결
X05n0232_001 華嚴經疏鈔玄談 第1卷 | CBETA 漢文大藏經
CBETA X05 No. 232《華嚴經疏鈔玄談》卷1
2. 문헌 정보
1. 편저자
清涼山 大華嚴寺沙門 澄觀 撰述
2. 시대
唐, 澄觀(783~839년)
3. '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가운데 '본격적인 경문해석'이 시작되기 전까지의 주석문을 별도로 분리 독립시켜 수록한 것이다.
4. 전체 내용 구성은 다음과 같다.
1.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演義鈔序釋文
2.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序演義鈔
3. 歸敬偈
4. 開章釋文 중, 初教起因緣 二藏教所攝 三義理分齊 四教所被機 五教體淺深 六宗趣通別 七部類品會 八傳譯感通 九總釋名題와 十別解文義에서 初總釋經序
연관자료
華嚴經疏注 (58권)
1. CBETA 연결
X07n0234_001 華嚴經疏注 第1卷 | CBETA 漢文大藏經
CBETA X07 No. 234《華嚴經疏注》卷1
2. 문헌 정보
1. 편저자
清涼山沙門 澄觀 述
晉水沙門 (淨源) 錄疏注經
2. 시대
北宋, 淨源(1011~1088년)
3. 宋대 淨源이 '80권 화엄경'에 대한 징관의 주석 '華嚴經疏'(여기에는 주석문만 있을 뿐 경문은 수록되어 있지 않다.)를 가져다 화엄경 경문에 배치 수록한[錄疏注經] 주석서이다.
4. 기본적으로 징관의 화엄경소를 그대로 수용하였지만 錄注과정에서 자구교정이나 문구위치 변경 등 약간의 편집 교정이 더해졌다.
5. 현재 CBETA에는 전체 총 120권 중 21권~70권, 91권~100권, 111권~112권 결본이고, 나머지 58권만 수록되어 있다.
6. U1418 華嚴經疏科와 밀접한 관련이 있다.
2. 科文
華嚴經疏科文 (10권)
1. CBETA 연결
X05n0231_001 華嚴經疏科文 第1卷 | CBETA 漢文大藏經
CBETA X05 No. 231《華嚴經疏科文》卷1
2. 문헌 정보
1. 편저자
清凉山 大華嚴寺沙門 澄觀 排定
2. 시대
唐, 澄觀(783~839년)
3. 문헌 계통
大小乘釋經部 - 華嚴部疏
3. 과문 정보
1. 유형
독립과문
2. 전개 구조
華嚴經疏科文
釋斯鈔序啟以三門(三)
初題目(大方)
次撰人(清涼)
後本文(二)
釋此華嚴經八十卷三十九品大文分(二)
初經前演義(三)
初經疏總題(大方)
二述人名號(清涼)
三正解疏文(四)
初總敘名意即是疏序亦名教迹
二歸敬請加
三開章釋文(二)
初標列章門(將釋)
後依章別釋(十)
初教起因緣
二藏教所攝
三義理分齊
四教所被機
五教體淺深
六宗趣通別
七部類品會
八傳譯感通
九總釋名題
十別解文義
初總釋經序(三)
初明題目
二造序人
三釋序文
二別解文義(二)
初總科判
二正釋經文
四謙讚回向
二正釋經文(三)
初總結前文(上來)
二依三分略科分為(二)
初總科三分(若依)
二別釋序(三)
初總申科判(序中)
二總指在餘(然此)
三別釋證信(三)
初立序原由(初證)
二立序所以(若覈)
三略釋文義(二)
初引二論開合不同(若准)
二料揀通局(然信)
三依四分釋經分為(二)
初總明(上來)
二別釋(四)
初舉果勸樂生信分
第一會 菩提道場會
第一世主妙嚴品~第二毘盧遮那品 六品 十一卷 經文
二修因契果生解分
第七如來名號品~第三十七如來出現品 三十一品 四十一卷 經文
第二會 普光明殿(一會)
第七如來名號品 ~ 第十二賢首品
第三會 忉利天宮會
第十三昇須彌山頂品 ~ 第十八明法品
第四會 夜摩天宮會
第十九昇夜摩天宮品~第二十二十無盡藏品
第五會 兜率天宮會
第二十三昇兜率天宮品~第二十五十廻向品
第六會 他化自在天宮會
第二十六 十地品
第七會 普光明殿 (二會)
第二十七十定品~ 第三十七如來出現品
三託法進修成行分
第八會 普光明殿 (三會)
第三十八離世間' 一品 七卷 經文
四依人證入成德分
第九會 逝多林會
第三十九入法界一品' 二十一卷 經文
三謙讚回向
1. <화엄경소초>의 서문에 대한 과문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序科文)과 본문에 대한 과문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科文)이 차례대로 수록되어 있다.
2. 본문에 대한 과문(釋此華嚴經八十卷三十九品)은 크게 初經前演義와 二正釋經文으로 나누어져 있다. 이 중 初經前演義는 '初經疏總題'와 '二述人名號'와 그리고 '三正解疏文' 중 正釋經文이전까지의 내용에 대한 과문이고, 二正釋經文은 화엄경 경문에 대한 과문이다.
3. 9회에 걸친 화엄경 무대로 보면 1회, 2회~7회, 8회, 9회로 사분되어 있다.
4. 경문 분과에서는 80화엄경 전체를 '信-解-行-證'으로 四分하고 있다.
信
第一 世主妙嚴品에서 第六 毗盧遮那品까지 총 11권
解
第七 如来名號品에서 第三十七 如来出現品까지 총 41권
行
第三十八 離世間品 총7권
證
第三十九 入法界品 총 21권
3. 서지적 특징
1. 澄觀이 80권 華嚴經에 대한 자신의 주석서인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60권)를 다시 과판주석하면서 만든 과문이다.
2. 모본과 과문의 일반적 특성
1. 과문은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演義鈔序釋文의 과문과 華嚴經疏 본문에 대한 과문으로 구성되어 있다. 서문의 과문은 다시 삼분하고(釋斯鈔序啟以三門) 본문은 크게 이분 (釋此華嚴經八十卷三十九品大文分二) 하고 있는데, 하나는 경전 해석에 앞서 대의를 설명한 부분(經前演義)이고, 다른 하나는 경문의 문구를 따라가면서 해석한 부분 (正釋經文)이다.
2. 본 과문에서 화엄경의 39품 각 품은 다음과 같은 5개 항목에 의해 과판이 전개된다. 단 넷째 항목(解妨)은 경우에 따라 생략된 품이 있다.
1. 각 품이 설해지고 구분된 맥락(來意)
2. 품명의 해석(釋名)
3. 근본 취지(宗趣)
4. 의문의 해소(解妨)
5. 경문의 해석(釋文)
3. <80 화엄경> 은 다음과 같이 7處 9會로 이루어져 있다. 이 가운데 普光明殿에서는 제2회, 제7회, 제8회 등 三會에 걸쳐 법회가 펼쳐졌다.
大方廣佛華嚴經 구성 (7처 9회 39품)
第一會 菩提道場會
第一世主妙嚴品品 ~ 第六毘盧遮那品
Subtopic
第一世主妙嚴品品
第二如來現相品
第三普賢三昧品
第四世界成就品
第五華藏世界品
第六毘盧遮那品
第二會 普光明殿
第七如來名號品 ~ 第十二賢首品品
Subtopic
第七如來名號品
第八四聖諦品
第九光明覺品
第十菩薩問明品
第十一淨行品
第十二賢首品
第三會 忉利天宮會
第十三昇須彌山頂品 ~ 第十八明法品
Subtopic
第十三昇須彌山頂品
第十四須彌頂上偈讚品
第十五十住品
第十六梵行品
第十七初發心功德品
第十八明法品
第四會 夜摩天宮會
第十七昇夜摩天宮品~第二十二十無盡藏品
Subtopic
第十九昇夜摩天宮品
第二十夜摩天宮偈讚品
第二十一十行品
第二十二十無盡藏品
第五會 兜率天宮會
第二十三昇兜率天宮品~第二十五十廻向品
Subtopic
第二十三昇兜率天宮品
第二十四兜率天宮偈讚品
第二十五十廻向品
第六會 他化自在天宮會
第二十六 十地品
第七會 普光明殿 (二會)
第二十七十定品~ 第三十七如來出現品
Subtopic
第二十七十定品
第二十八十通品
第二十九十忍品
第三十阿僧祗品
第三十一如來壽量品
第三十二菩薩住處品
第三十三佛不思議法品
第三十四如來十身相海品
第三十五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
第三十六普賢行品
第三十七如來出現品
第八會 普光明殿 (三會)
第三十八 離世間品
第九會 逝多林會
第三十九 入法界品
4. CBETA에서는 '[○/(○*○)]'기호로 경문의 각 품이 시작되는 곳을 표시하고 있다.
예
[○/(○*○)]賢首品第十二
[○/(○*○)]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
5. 연관과문과의 상이점
1. X0231(新纂卍續藏)과 U1418(洪武南藏)은 모두 澄觀의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60권)를 과판한 과문이다.
2. 그러나 X231은 징관이 자신의 화엄경소에 대해 다시 2차주석인 화엄경수소연의초를 저술하면서 만든 과문이고, U1418은 淨源이 징관의 화엄경소를 화엄경 경문에 배치하면서 자신의 재량에 의해 약간의 편집을 가한 과문이다.
3. U1418과 X0231은 다음과 같이 몇 가지 차이점이 있다.
1. X0231의 구성은 '화엄경수소연의초 서문'에 대한 과문과 본문에 대한 과문으로 구성되어 있으나, U1418은 연의초 서문에 대한 과문이 없다.
2. '화엄경소' 본문에 대한 과문을 보면, X0231에서는 初經前演義(이 과단은 初經疏總題와 二述人名號와 三正解疏文( U1418의 '三述疏通經'에 해당) 중 '正釋經文' 이전까지를 하나의 과단으로 묶은 것임)와, 경문에 대한 주석인 二正釋經文의 두 과단으로 크게 나누고 있는 반면, U1418은 제목풀이(初標疏題目)와 疏의 저자에 대한 정보(二疏主嘉號)와 疏를 통해 경전을 서술하는 부분 (三述疏通經)으로 삼분하고 있다.
3. X0231의 三正解疏文과 U1418의 三述疏通經 이하 하위 과단부터는 (표현문구를 조금 달리 하거나, 상세하고 간략함의 차이는 있지만) 거의 동일한 구조로 과문이 전개된다.
4. U1418은 과문이 대체로 간략하고 X0231은 매우 상세하다.
4. 편집 보정
1. 과문만 10권에 이르는 방대한 분량으로 현 Mindjet 프로그램의 용량을 초과하므로 과도를 회차에 따라 아홉 부분으로 분할했다.
2. 三正陳所說分 하위 과단이 CBETA버전에서는 명시되어 있지 않으나 앞뒤 문맥을 참조하여 제자리에 붙여넣었다.(제1회분)
3. 화엄경 경문의 각 품은 과판 과문의 전개와는 별개로 토픽의 색갈과 모양으로 표시하여 구분하였다.
예
二說法儀式○(二)
[○/(○*○)]如來現相品第二門(四)
[○/(○*○)]普賢三昧品第三為(四)
三正陳所說分○(三)
[○/(○*○)]世界成就品第四(四)
[○/(○*○)]華藏世界品第五(四)
[○/(○*○)]二毗盧遮那品第六(四)
4. 과목 내에 과목의 내용이 아니라 해당 과목의 주변사항들이 수록된 경우, 과목 내용만 남기고 나머지 사항들은 콜아웃으로 처리하였다.
예
원래 형태
初從世主妙嚴品至毘盧遮那品有六品十一卷經文名舉果勸樂生信分(二)
교정 형태
初舉果勸樂生信分(二)
5. 전체적인 구조상의 특징이나 오류에 대해서는 제1회분 참조. 기타 과도에 대한 설명이나 사소한 착간은 과도 내의 callout topic 참조
3. 연관 과문
U1418 華嚴經疏科
연결
新纂卍續藏 CBETA U222n1418_001
저자
清涼山 沙門 澄觀 述
晉水沙門 淨源 重刊
X0231 華嚴經疏科文
연결
X05n0231_001 華嚴經疏科文 第1卷 | CBETA 漢文大藏經
CBETA X05 No. 231《華嚴經疏科文》卷1
저자
清凉山 大華嚴寺 沙門 澄觀 排定
X0228 華嚴行願品疏鈔科文
연결
X05n0228_001 華嚴經行願品疏科 第1卷 | CBETA 漢文大藏經
CBETA X05 No. 228《華嚴經行願品疏科》卷1
저자
圭峯 草堂寺 沙門 宗密 撰集
X0230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疏科
연결
新纂卍續藏 CBETA X05 No. 230
新纂卍續藏 CBETA X05n0230_001
저자
圭峯 草堂寺沙門 宗密 述
姑蘇 瑞光沙門 遵式 治定
4. 원전 링크
2. 科圖
釋斯鈔序啟以三門(三)
初題目(大方)
次撰人(清涼)
後本文(二)
初教起源流(二)
後鈔興本末(二)
釋此華嚴經八十卷三十九品大文分(二)
初經前演義(三)
初經疏總題(大方)
二述人名號(清涼)
三正解疏文(四)
初總敘名意(二)
○二歸敬請加(三)
○三開章釋文(二)
初標列章門(將釋)
後依章別釋(十)
初教起因緣(二)
△二藏教所攝(二)
▲三義理分齊(二)
△四教所被機(二)
△五教體淺深(三)
△六宗趣通別(二)
△七部類品會(二)
△八傳譯感通(二)
△九總釋名題(二)
△十別解文義(二)
初總釋經序(三)
初明題目(第十)
二造序人(天冊)
三釋序文(六)
二別解文義(二)
初總科判(三)
初標章(第二)
二列名(一本)
三解釋(十)
初本部三分科(二)
二問答相屬科(二)
三以文從義科(二以)
四前後攝疊科(四前)
五前後鈎鎻科(二)
六隨品長分科(六隨)
七隨其本會科(七隨)
八本末大位科(八本)
九本末徧收科(九本)
十主伴無盡科(十主)
二正釋經文(附科第二卷)
四謙讚回向○
△第四謙讚迴向(法性)
△二正釋經文(三)
初總結前文(上來)
二依三分略科分為(二)
初總科三分(若依)
二別釋序(三)
初總申科判(序中)
二總指在餘(然此)
三別釋證信(三)
初立序原由(初證)
二立序所以(若覈)
三略釋文義(二)
初引二論開合不同(若准)
二料揀通局(然信)
三依四分釋經分為(二)
初總明(上來)
二別釋(四)
初舉果勸樂生信分(二)
初敘昔(就第)
就第一舉果分中 或科為十
一教起因緣分
即初一品
二大眾同請分
第二品內
三面光集眾分
第二品內
四毫光示法分
第二品內
五眉間出眾分
已上在第二品內
六普賢三昧分
第三品內
七諸佛同加分
第三品內
八法主起定分
第三品內
九大眾重請分
已上在第三品內
十正陳法海分
在後三品內
二辨今(二)
初總科(若以)
若以義從文 且分為三
一教起因緣分
就初分中亦分為十
一總顯已聞
二一時下標主時處
三始成正覺別明時分
四其地下別顯處嚴
五爾時世尊下教主難思
六有十佛世界下眾海雲集
七從爾時如來道場下稱揚讚德
八爾時如來師子座下座內眾流
九爾時華藏下天地徵祥
十如此世界下 結通無盡
[1]今即初也
二現相下說法儀式分
三世界成就下正陳所說分
二別釋(三)
初教起因緣分(十)
初總顯[巳>已]聞分(二)
初敘昔解(二)
初合釋信聞(二)
初總明(如是)
二別釋(如是)
二離釋信聞(二)
初釋如是(二)
初通釋(二)
初總明(若離)
二解妨(經以)
二申今去取(二)
初且總許(上來)
二申正義(二)
初總取三義(若依)
二以宗揀之(若華)
二釋我聞(三)
初總明立意(二我)
二略釋我聞(次明)
三解妨重釋(二)
初徵釋我聞(二)
初徵釋我(云何)
二徵釋聞(二)
初總徵(此用)
二別釋(三)
初法相(二)
初正釋(若依)
二解妨(雖因)
二無相(若依)
三法性(若約)
三釋所不聞(然何)
二明去取(上皆)
二標主時處(三)
初釋時(二)
初就一時說(一時)
二感應合說(亦可)
二釋主(二)
初略釋(佛者)
二指廣(義見)
三釋處(在摩)
○三別明時(二)
初雙標二時(始成)
二雙釋二時(二)
初明說時(三)
初釋其所以(此教)
二假問徵起(初言)
三略解文義(三)
初不壞前後(三)
初正明時分(略為)
二遮其伏難(常恒)
三會彼論文(若爾)
二順論解釋(二順)
三約實圓融(四)
初正釋(三約)
二立理(以應)
三通妨(故祇)
四引證(三)
初引法界品(故法)
二引十地經(此經)
三會諸教時(故諸)
二釋成佛(二)
初結前總標(上顯)
二別明五教(五)
初小乘教(小乘)
二始教(大乘)
三終教(據實)
四頓教(約法)
五圓教(若依)
○四別顯處嚴(二)
初通釋前後(第四)
二別釋器界(五)
初總標列(今初)
二示儀式(然此)
三通妨難(然或)
四科四事(然各)
五釋本文(四)
初地嚴(四)
初總顯地體(其地)
二四地相具德(上妙)
三四地上具嚴(摩尼)
四舉因結用(佛神)
二樹嚴(四)
初總顯高勝(其菩)
二體攝眾德(金剛)
三妙用自在(其樹)
四舉因結用(又以)
三宮殿嚴(四)
初總明分量(如來)
二體相圓備(眾色)
三妙用自在(諸莊)
四舉因顯廣(又以)
四師子座嚴(四)
初總顯形勝(其師)
二體德圓備(摩尼)
三妙用廣大(摩尼)
四佛加廣演(復以)
○五教主難思(二)
初彰其大意(二)
初躡前徵起(爾時)
二總以答之(謂具)
二開彰釋文(二)
初總(三)
初當相以辨(文分)
二寄對以釋(若揀)
三結歸就佛(我佛)
二別(二)
初總科(智入)
二別釋(十)
初三業普用(二)
初法分(三)
初意業(三)
初總標(文中)
二別釋(二)
初略釋(言前)
二廣釋(二)
初總標能入之智(智即)
二別明智入之相(四)
初釋二智(二智)
二釋三智(言三)
三釋無礙智(境既)
四釋四智(三)
初總標(言四)
二會釋(通緣)
三通妨(四智)
三總結(然上)
二身業(二)
初總明(其身)
二別釋(二)
初隨相各別徧(法身)
二圓融總攝徧(又國)
三語業(其音)
二喻分(二)
初總明大意(譬如)
二開章別釋(三)
初總顯喻相(今有)
二喻其所喻(三)
初喻意業(二)
初引經總釋(以此)
二隨相別明(二)
初喻二智(量智)
二喻四智(二)
初以前喻喻於鏡平(二)
初別釋喻相(二)
初喻鏡智(二)
初引唯識(又大)
二引當經(下經)
二喻平等(二)
初引唯識(平等)
二引當經(故下)
二總顯喻意(是以)
二以後喻喻後二智(四)
初引唯識(二普)
二引當經(二)
初釋普徧(又下)
二釋隨入(云何)
三結成喻意(二)
初結喻(二)
初結徧入之義(是以)
二結平等隨入(虛空)
二法合(二)
初合徧入(虛空)
二合隨入(佛智)
四總結難思(三)
初明其隨入(此猶)
二例於普徧(普徧)
三總結二喻(三世)
二喻身業(次以)
三喻語業(次以)
三結示有歸(以空)
二威勢超勝(三)
初標舉章門(身恒)
二引論總釋(謂隨)
三牒文別釋(二)
初義引四身(言一)
二別釋十身(二)
初正辨(若正)
二通妨(既云)
三福德深廣(三世)
四隨意受生(而恒)
五相好周圓(無邊)
六願身演法(三)
初標示大意(演一)
二引文證成(故下)
三牒經委釋(然經)
七化身自在(二)
初明廣容(一一)
二釋普徧(各現)
八法身彌綸(二)
初明法性法身(身徧)
二明應化法身(依法)
九智身窮性相之源(智入)
十力持身持自他依正(二)
初三釋力持(二)
初正報(三世)
二依報(一切)
二以三身收朿(五)
初約三身四身(上約)
二出收束所以(以諸)
三揀異權實(十身)
四融國土等身(又毛)
五結歎深妙(是知)
○六眾海雲集(二)
初總科(第六)
二別釋(十)
初集意(今初)
二集因(第二)
三辨類(第三)
四定數(三)
初隨相別名(第四)
二會釋多義(然此)
三融通無盡(此猶)
五權實(二)
初通辨權實(第五)
二對前別辨(對前)
六地位(二)
初正明地位(第六)
二對前料揀(將此)
七前後(三)
初正明(第七)
二解妨(又從)
三結成表法(二)
初結成自在(然皆)
二結成交徹(又表)
八有無(二)
初別明(三)
初通明前三(第八)
二別辨第四(四約)
三合解餘六(五約)
二圓融(上十)
九聞不聞(三)
初正明(第九)
二解妨(縱不)
三總結(上之)
十釋文(二)
初總明(二)
初總明同異生(第十)
二釋同異生義(云何)
二別釋(二)
初一同生(三)
初標數辨類(有十)
二列名結數(二)
初列其名號(二)
初彰大意(三)
初標釋無名(其名)
二總辨立名(雖得)
三通其妨難(行德)
二正釋文(二)
初列十同名(二)
初釋總名(二)
初總明料揀(先十)
二別釋普賢(三)
初釋普賢名(言普)
二通其妨難([1]〔又〕)
三結從別稱(上雖)
二釋別名(普德)
二列十異名(海月)
二結略顯廣(如是)
三攝德周圓(二)
初別歎勝德(二)
初二句就緣歎(二)
初前句顯主伴有由(二)
初標列章門(此諸)
二引經別釋(故普)
二後句明長為輔翼(後句)
二就行歎(二)
初敘意(二)
初標章立歎(諸波)
二別釋其文(夫大)
二釋文(三)
初自分因行德(三)
初自利行圓(三)
初諸度行滿(略分)
二十眼明徹(慧眼)
三深定[巳>已]滿(於諸)
二利他行滿(三)
初正教輪(辨才)
二神通輪(具佛)
三記心輪(知眾)
三證理位極(三)
初證理法(二)
初入法界藏(入法)
二智無差別(二)
初正釋(言智)
二解妨(二)
初問(若皆)
二答(二)
初敘昔解(三)
初正釋(古德)
二反解(不爾)
三結成(二)
初以寂照對真俗(是故)
二結成境智無差(境則)
二申今意(三)
初成昔解(上來)
二辨順違(未盡)
三申正釋(四)
初約正理以釋(今王)
二約照俗以明(若約)
三約雙融真俗(若約)
四約三觀圓融(若約)
二證果法(證佛)
三得位極(能隨)
二勝進果行德(二)
初得果法(四)
初入佛密境(二)
初佛即密境(了達)
二佛之密境(二佛)
二入佛平等(二)
初佛佛平等(善知)
二法法平等(二者)
三明得佛位([巳>已]踐)
四證佛三昧(入於)
二起果用(於一)
三二行無礙德(一切)
二總結多門(成就)
○二皆異生(二)
初總標(第二)
二別列(三)
初雜類諸神眾(十九)
初執金剛神(三)
初標數辨類(復有)
二列名結數(所謂)
三攝德圓滿(二)
初總彰願行(皆於)
二別顯滿相(積集)
二身眾神(三)
初標數辨類(復有)
二列名結數(所謂)
三攝德圓滿(皆)
三足行神(三)
初標數辨類(復有)
二列名結數(所謂)
三攝德圓滿(皆)
四道場神(三)
初標數辨類(復有)
二列名結數(所謂)
三攝德圓滿(皆)
五主城神(三)
初標數辨類(復有)
二列名結數(所謂)
三攝德圓滿(皆)
六主地神(三)
初標數辨類(復有)
二列名結數(所謂)
三攝德圓滿(皆)
七主山神(三)
初標數辨類(復有)
二列名結數(所謂)
三攝德圓滿(皆)
八主林神(三)
初標數辨類(復有)
二列名結數(所謂)
三攝德圓滿(皆)
九主藥神(三)
初標數辨類(復有)
二列名結數(所謂)
三攝德圓滿(性)
十主稼神(三)
初標數辨類(復有)
二列名結數(所謂)
三攝德圓滿(莫)
十一主河神(三)
初標數辨類(復有)
二列名結數(所謂)
三攝德圓滿(皆)
十二主海神(三)
初標數辨類(復有)
二列名結數(所謂)
三攝德圓滿(悉)
十三主水神(三)
初標數辨類(復有)
二列名結數(所謂)
三攝德圓滿(常)
十四主火神(三)
初標數辨類(復有)
二列名結數(所謂)
三攝德圓滿(皆)
十五主風神(三)
初標數辨類(復有)
二列名結數(所謂)
三攝德圓滿(皆)
十六主空神(三)
初標數辨類(復有)
二列名結數(所謂)
三攝德圓滿(心)
十七主方神(三)
初標數辨類(復有)
二列名結數(所謂)
三攝德圓滿(能)
十八主夜神(三)
初標數辨類(復有)
二列名結數(所謂)
三攝德圓滿(皆)
十九主晝神(三)
初標數辨類(復有)
二列名結數(所謂)
三攝德圓滿(皆)
二八部四主眾(八)
初阿脩羅(三)
初標數辨類(復有)
二列名結數(所謂)
三攝德圓滿(悉)
二迦樓羅(三)
初標數辨類(復有)
二列名結數(所謂)
三攝德圓滿(悉)
三緊那羅(三)
初標數辨類(復有)
二列名結數(所謂)
三攝德圓滿(皆)
四摩睺羅迦(三)
初標數辨類(復有)
二列名結數(所謂)
三攝德圓滿(皆)
五夜叉王(三)
初標數辨類(復有)
二列名結數(所謂)
三攝德圓滿(皆)
六龍王(三)
初標數辨類(復有)
二列名結數(所謂)
三攝德圓滿(莫)
七鳩盤王(三)
初標數辨類(復有)
二列名結數(所謂)
三攝德圓滿(皆)
八乾達婆王(三)
初標數辨類(復有)
二列名結數(所謂)
三攝德圓滿(皆)
三欲色界諸天眾(二)
初總明(第三)
二別釋(二)
初欲界天眾(七)
初月天子(三)
初標數辨類(復有)
二列名結數(所謂)
三攝德圓滿(皆)
二日天子(三)
初標數辨類(復有)
二列名結數(所謂)
三攝德圓滿(皆)
三三十三天(三)
初標數辨類(復有)
二列名結數(所謂)
三攝德圓滿(皆)
四須夜摩天(三)
初標數辨類(復有)
二列名結數(所謂)
三攝德圓滿(皆)
五兜率天(三)
初標數辨類(復有)
二列名結數(所謂)
三攝德圓滿(皆)
六化樂天(三)
初標數辨類(復有)
二列名結數(所謂)
三攝德圓滿(皆)
七他化天(三)
初標數辨類(復有)
二列名結數(所謂)
三攝德圓滿(皆)
二色界天眾(五)
初大梵天王(三)
初標數辨類(復有)
二列名結數(所謂)
三攝德圓滿(皆悉)
二光音天眾(三)
初標數辨類(復有)
二列名結數(所謂)
三攝德圓滿(皆悉)
三徧淨天眾(三)
初標數辨類(復有)
二列名結數(所謂)
三攝德圓滿(皆悉)
四廣果天眾(三)
初標數辨類(復有)
二列名結數(所謂)
三攝德圓滿(莫)
五大自在天(三)
初標數辨類(復有)
二列名結數(所謂)
三攝德圓滿(皆)
○七稱揚讚德(二)
初總科(自下)
二別釋(三)
初總結威儀住(三)
初結眾集(爾時)
二明相異(無邊)
三結意同(隨所)
二總顯德行因緣(二)
初總彰大意(第二)
二別明科判(三)
初明離障見淨(此諸)
二受化根深(二)
初總(如是)
二別(一一)
三德行圓備(二)
初辨因圓(種無)
二入果海(二)
初乘因入果(以勝)
二分得果用(三)
初明解脫(二)
初別顯(得於)
二圓融(然總)
二明遊戲神通(次游)
三約觀心以釋(二)
初正釋(約觀)
二拂迹(二)
初反成(若以)
二順釋(正入)
三別明得法讚佛(二)
初總明(第三)
二別釋(二)
初異生眾讚佛(三)
初諸天眾(二)
初色天(五)
初大自在天(二)
初長行得法(十)
初法身解脫(所謂)
二智身解脫(自在)
三自相解脫(四)
初略科釋(清淨)
二開章門(然不)
三隨門釋(三)
初別釋(二)
初釋不生滅(五)
初就徧計性(一別)
二約緣起性(二就)
三約圓成性(三約)
四三性混融(四通)
五圓融無礙(五然)
二釋不去來(二不)
二通釋(二)
初總(二[1]〔別〕)
二別(二)
初約觀明三性(謂妄)
二約境明三性(約境)
三展轉釋(三)
初相由釋(三展)
二展轉釋(又既)
三展轉相成(是則)
四結勸(斯為)
四觀義解脫(可愛)
五慈障解脫(不動)
六悲障解脫(妙莊)
七業障解脫(善思)
八無相解脫(可愛)
九名相解脫(普音)
十能益自他解脫(名稱)
二偈讚(二)
初說儀(二)
初明說儀(爾時)
二明所以(然頌)
二正說(二)
初料揀(二正)
二正頌(佛身)
二廣果天(二)
初長行(復次)
二偈文(爾時)
三三禪天(二)
初長行(復次)
二偈文(爾時)
四二禪天(二)
初長行(復次)
二偈文(爾時)
五初禪天(二)
初長行(復次)
二偈文(爾時)
二欲天(七)
初自在天(二)
初長行(復次)
二偈頌(爾時)
二善化天(二)
初長行(復次)
二偈頌(爾時)
三知足天(二)
初長行(復次)
二偈頌(爾時)
四時分天(二)
初長行(復次)
二偈頌(爾時)
五三十三天(二)
初長行(復次)
二偈頌(爾時)
六日天(二)
初長行(復次)
二偈頌(爾時)
七月天(二)
初長行(復次)
二偈頌(爾時)
○二八部眾(八)
初乾闥婆王眾(二)
初長行(復次)
二偈頌(爾時)
二鳩盤茶王眾(二)
初長行(復次)
二偈頌(爾時)
三龍王眾(二)
初長行(復次)
二偈頌(爾時)
四夜叉王眾(二)
初長行(復次)
二偈頌(爾時)
五摩睺羅伽王眾(二)
初長行(復次)
二偈頌(爾時)
六緊那羅王眾(二)
初長行(復次)
二偈頌(爾時)
七迦樓羅王眾(二)
初長行(復次)
二偈頌(爾時)
八阿脩羅王眾(二)
初長行(復次)
二偈頌(爾時)
○三諸神(十九)
初主晝神(二)
初長行(復次)
二偈頌(爾時)
二主夜神(二)
初長行(復次)
二偈頌(爾時)
三主方神(二)
初長行(復次)
二偈頌(爾時)
四主空神(二)
初長行(復次)
二偈頌(爾時)
五主風神(三)
初釋總義(二)
初喻(無盡)
二合(智符)
二釋別義(二)
初別舉十喻(如空)
二總以法合(以智)
三總稱歎(非唯)
六主火神(三)
初釋總義(二)
初喻(無盡)
二合(智符)
二釋別義(二)
初別舉十喻(如空)
二總以法合(以智)
三總稱歎(非唯)
七主水神(二)
初長行(復次)
二偈頌(爾時)
八主海神(二)
初長行(復次)
二偈頌(爾時)
九主河神(二)
初長行(復次)
二偈頌(爾時)
十主稼神(二)
初長行(復次)
二偈頌(爾時)
十一主藥神(二)
初長行(復次)
二偈頌(爾時)
十二主林神(二)
初長行(復次)
二偈頌(爾時)
十三主山神(二)
初長行(復次)
二偈頌(爾時)
十四主地神(二)
初長行(復次)
二偈頌(爾時)
十五主城神(二)
初長行(復次)
二偈頌(爾時)
十六道場神(二)
初長行(復次)
二偈頌(爾時)
十七足行神(二)
初長行(復次)
二偈頌(爾時)
十八身眾神(二)
初長行(復次)
二偈頌(爾時)
十九執金剛神(二)
初長行(復次)
二偈頌(爾時)
○二同生眾讚佛(三)
初普賢菩薩得一切法門(二)
初長行(二)
初總標所入(二)
初指陳法體(復次)
二辨法功能(入如)
二別顯十門(所謂)
二偈頌(爾時)
二十普菩薩各一法門(二)
初長行(復次)
二偈頌(爾時)
三十異名菩薩各一法門(二)
初長行(復次)
二偈頌(爾時)
△八座內眾流(十)
初明出處(爾時)
二顯眾類(一一)
三列眾名(其名)
四結眾數(如是)
五興雲供(此諸)
六供眾海(彼諸)
七敬遶佛(現是)
八坐本方(隨其)
九歎德能(二)
初總(是諸)
二別(三)
初二明三業清淨廣大(得智)
二三明得法清淨廣大(得不)
三五明福智清淨廣大(二)
初二正明(二)
初總釋二句(善住)
二重釋善住(三)
初指前標舉(然三)
二別明義相(三)
初唯約佛(且依)
二唯約生(若依)
三生佛對說(二)
初異時平等(二)
初總言平等(若生)
二別示異相(此約)
二同時平等(若以)
三結釋善住(如是)
二二重顯(無邊)
十申偈讚(十)
初海惠自在神通王歎佛身座(二)
初歎佛身具德(爾時)
二歎所座嚴麗(摩尼)
二雷音菩薩歎座及地(三)
初直歎座(爾時)
二歎場地(佛功)
三歎地嚴(地神)
三眾寶光明髻菩薩歎場地殊異德(二)
初歎德用圓備(爾時)
二歎法化流通(汝等)
四大智日菩薩歎佛所處宮殿(二)
初總顯(爾時)
二別明(二)
初宮殿攝德(如來)
二妙用自在(十方)
五不思議菩薩通讚自在德分(二)
初總明(爾時)
二別顯(三)
初歎樹具德(如意)
二歎地蓮網(汝觀)
三歎樹自在(十方)
六百目菩薩雙讚樹備德自在化法宣流(二)
初各顯其一門(爾時)
二結嚴之周徧(如來)
七金焰菩薩歎佛十力功德分(三)
初立章所由(第七)
二指他廣釋(然大)
三開章釋文(二)
初總科章門(今略)
二依門解釋(七)
初立意(四)
初總顯立意(今初)
二成十所以(如來)
三成多所以(由時)
四說十之由(度人)
二釋名(二)
初總(第二)
二別(別名)
三自性(三自)
四作業(四作)
五次第(四)
初列諸文次(五次)
二依論明次(且依)
三指廣在餘(瑜伽)
四會經之次(上來)
六差別(六差)
七釋文(三)
初總辨宗義(七釋)
二正釋經文(十)
初是處非處智力(三)
初釋名(爾時)
二作業(其作)
三釋文(文中)
二過未現在業報智力(三)
初釋名(如昔)
二辨差別(與初)
三釋文(文中)
三根勝劣智力(三)
初釋名(往劫)
二辯業(及能)
三釋文(偈中)
四種種解智力(四)
初釋名(如諸)
二作業(令捨)
三辨差別(此與)
四指文(在文)
五種種界智力(四)
初釋名體(普盡)
二辨差別(二)
初正釋(性即)
二解妨(若習)
三對根辨別(二)
初約寬狹正通(若性)
二通於伏難(二)
初通其伏難(以信)
二舉況以成(三善)
四釋文(偈云)
六至一切處道智力(三)
初標名(一切)
二辨差別(二)
初對界辨異(若知)
二對初力辨異(初力)
三釋文(經中)
七禪定三昧智力(三)
初釋其名體(禪定)
二辨其差別(此與)
三正釋其文(偈中)
八宿住隨念智力(三)
初釋名體(佛智)
二辨差別(分三)
初依瑜伽正答(瑜伽)
二引智論難(此與)
三疏家為答(故應)
三釋文(文中)
九天眼智力分(三)
初釋名體(佛眼)
二辨差別(知前)
三釋文(文中)
十漏盡智力(二)
初辨名(一切)
二釋文(文中)
三諸門料揀(二)
初會六釋(二)
初總名(然上)
二別名(此中)
二顯功能(然此)
八法界菩薩歎佛往修十度行滿(二)
初一總分(二)
初辨果之因(爾時)
二辨果之相(令五)
二十別分(二)
初總指經文(二有)
二立章釋(二)
初總科(十度)
二別釋(十)
初釋名(二)
初辨通名(爾初)
二辨別稱(其別)
二出體
三辨相
四建立(三)
初明十無增減(四逮)
二立六所以(六)
初對治六蔽門(為對)
二漸修佛法門(漸修)
三漸熟有情門(漸熟)
四二道之因門(六十)
五利生斷惑門(又前)
六無住涅槃門(又由)
三重顯十義(二)
初總(後唯)
二別(方便)
五次第(四)
初引發門(五次)
二攝持門(及由)
三麤細門(又前)
四難易門(易難)
六攝相(二)
初總明相攝(三)
初總明(六相)
二引證(般若)
三會今意(今此)
二六十互攝(若但)
七修證(七修)
八約教(公約)
九觀心(九觀)
十釋文(十)
初施度(四)
初釋名(昔於)
二出體(即以)
三辨相(此有)
四釋文(上半偈云初句既引慧道十)
二戒度(三)
初釋名(昔在)
二出體(即受)
三釋文(戒有)
三忍度(四)
初釋名(往昔)
二出體(即以)
三辨相(忍亦)
四釋文(上半偈云初句既引慧道十)
四精進度(四)
初釋名(往昔)
二出體(以勤)
三辨相(亦有)
四釋文(上半偈云初句既引慧道十)
五靜慮度(四)
初釋名(佛久)
二出體(即以)
三辨相(亦有)
四釋文(上半偈云初句既引慧道十)
六般若度(四)
初釋名(如來)
二出體(此及)
三辨相(亦有)
四釋文(上半偈云初句既引慧道十)
七方便度(三)
初釋名(種種)
二辨相(下四)
三釋文(文云)
八顯度(四)
初釋名(佛昔)
二出體(有義)
三辨相(亦有)
四釋文(由初)
九力度(三)
初釋名(佛無)
二辨相(亦有)
三釋文(今言)
十智度(三)
初釋名(佛昔)
二辨相(亦有)
三釋文(經云)
九雲音菩薩歎佛往修十地行果(二)
初一舉佛果大用(爾時)
二後十次第各述一地(清淨)
十善男猛菩薩歎佛體用應機自在(二)
初說偈儀(爾時)
二正說偈(三)
初一總顯(無量)
二八別明(各起)
三一結歎(如來)
△第九天地徵祥(二)
初地動(三)
初動處(爾時)
二動因(以佛)
三動相(其地)
二興供(三)
初標數(此諸)
二略列(所謂)
三結徧(此諸)
△第十結通無盡(二)
初結華藏內(二)
初舉於此世界(如此)
二類華藏中一切世界(三)
初類眾海興供(其華)
二類佛坐道場(其一)
三類結大眾得法(一一)
二結華藏外(如於)
二說法儀式○(二)
[○/(○*○)]初如來現相品第二門(四)
初來意(二)
初釋分來(如來)
二辨品來(二品)
二釋名(二)
初釋分名(二)
初正釋分名(二釋)
二通釋妨難(以從)
二釋品名(三)
初總名(二品)
二別釋(二)
初如來(然如)
二現相(現相)
三總結(如是)
三宗趣(二)
初分宗(三宗)
L130n1557_p0268a05║ 方眾者即彰所以下四例然)三宗趣者亦二一分宗三
二品宗(二品)
四釋文(二)
初料(四釋)
二釋(六)
初眾海同請(二)
初五門料揀諸問之殊(五)
初問之有無(二)
初正辨(今初)
二料揀(四處)
二所問法異(一所)
三能問人別(三能)
四儀式不同(二)
初約言念(四請)
二約通別(二通)
五疑之權實(三)
初徵起(第五)
二敘昔(有云)
三申正(然此)
二正釋經文(二)
初長行念請(二)
初舉人標念(爾時)
L130n1557_p0271a02║爾時諸菩薩及一切世間主作是思惟
二正顯問端(三)
初科判(二云)
二料揀(二)
初明影略(二)
初正明(準義)
二以義成立(故下)
二辨因果(三)
初正明(又四)
二示為三意(前是)
三通妨(分是)
三釋文(二)
初二十句直爾[1]〔宜〕念請(二)
初明疑念(二)
初之十句問德用圓滿(十)
初佛地問(二)
初通相料揀(據斯)
二正釋經文(四)
初出體(云何)
二辨類(然此)
三釋名(並有)
四結示(此句)
二佛境界問(三)
初對總彰別(云何)
二牒名辯體(言境)
三約類開合(二)
初正說三種(廣亦)
二揀三處不同(然出)
三佛加持問(二)
初依經略明(云何)
二引經廣辨(廣亦)
四所行(三)
初正釋(云何)
二辯類(二)
初約行化釋(或說)
二約所行釋(二)
初引文(亦是)
二類釋(或大)
三揀濫(二)
初正揀(然約)
二引證(若準)
五佛力(云何)
六無畏(云何)
七三昧(云何)
八神通(八準)
九自在(九準)
十無能攝取(二)
初正釋(云何)
二辨類(二)
初依晉經釋(是故)
二依今經釋(若取)
二十句問體相顯著(二)
初通明前九(云何)
二別顯佛智(言佛)
二明結請(唯願)
二二十句引例舉法請(二)
初引例(二)
初之十句問化用普周(又十)
二十句問因德深廣(二)
初正釋(及一)
二料揀(三)
初雙標(然此)
二雙釋(二)
初別(別則)
二通(若約)
三雙結(故此)
二結請(二)
初正釋經文(願佛)
二對問辯答(二)
初標徵(此四)
二釋相(二)
初釋通相(二)
初通相釋(四)
初正明(通即)
二立理(謂前)
三釋妨(而為)
四正示(則從)
二總別釋(二)
初以九會答前十海(又就)
二以答對問辨次第不同(問中)
二釋別相(若約)
○二供聲偈請(二)
初明因緣(爾時)
二正說偈(二)
初三歎德請(二)
初二歎佛明具說因(無量)
二一歎眾明具說緣(菩薩)
二七舉法請(三)
初四述前十句之文(云何)
[三>二]述前體相顯著十句(佛眼)
三後二述化用普周十句(如諸)
○二光召有緣(十)
初放光意(爾時)
二光依處(即於)
三顯光體(放佛)
四列光名(所謂)
五結光數(如是)
六彰眷屬(一一)
七辨色相(其光)
八明光應遠(普照)
九彼眾感通(彼世)
十偈聲召命(五)
初六偈自彰因果
[巳>已]滿勸同觀禮(以佛)
二一頌明眾海[巳>已]
集引例勸歸(十方)
三一頌圓音隨機
見必蒙益(如來)
四一頌義海頓演
宜速及時(三世)
五一頌特命有緣
是光本意(毗盧)
○三所召雲奔(三)
初同會道場(三)
初總明(爾時)
二別顯(十)
初東方清淨光蓮華莊嚴世界海(十)
初定方所(所謂此華)
二明土海(次有)
三辨世界(彼世)
四彰佛名(佛號)
五主菩薩(於彼)
六眷屬數(與世)
七至佛所(來詣)
八興供養(各現)
九申禮献供(現是)
十化座本方(即於)
二南方一切寶月光明莊嚴藏世界海(十)
初定方所(所謂此華)
二明土海(次有)
三辨世界(彼世)
四彰佛名(佛號)
五主菩薩(於彼)
六眷屬數(與世)
七至佛所(來詣)
八興供養(各現)
九申禮献供(現是)
十化座本方(即於)
三西方可愛樂寶光明世界海(十)
初定方所(所謂此華)
二明土海(次有)
三辨世界(彼世)
四彰佛名(佛號)
五主菩薩(於彼)
六眷屬數(與世)
七至佛所(來詣)
八興供養(各現)
九申禮献供(現是)
十化座本方(即於)
四北方毗琉璃蓮華圓滿藏世界海(十)
初定方所(所謂此華)
二明土海(次有)
三辨世界(彼世)
四彰佛名(佛號)
五主菩薩(於彼)
六眷屬數(與世)
七至佛所(來詣)
八興供養(各現)
九申禮献供(現是)
十化座本方(即於)
五東北方閻浮檀金波璃色幢世界海(十)
初定方所(所謂此華)
二明土海(次有)
三辨世界(彼世)
四彰佛名(佛號)
五主菩薩(於彼)
六眷屬數(與世)
七至佛所(來詣)
八興供養(各現)
九申禮献供(現是)
十化座本方(即於)
六東南方金莊嚴琉璃色幢世界海(十)
初定方所(所謂此華)
二明土海(次有)
三辨世界(彼世)
四彰佛名(佛號)
五主菩薩(於彼)
六眷屬數(與世)
七至佛所(來詣)
八興供養(各現)
九申禮献供(現是)
十化座本方(即於)
七西南方日光徧照世界海(十)
初定方所(所謂此華)
二明土海(次有)
三辨世界(彼世)
四彰佛名(佛號)
五主菩薩(於彼)
六眷屬數(與世)
七至佛所(來詣)
八興供養(各現)
九申禮献供(現是)
十化座本方(即於)
八西北方寶光普耀世界海(十)
初定方所(所謂此華)
二明土海(次有)
三辨世界(彼世)
四彰佛名(佛號)
五主菩薩(於彼)
六眷屬數(與世)
七至佛所(來詣)
八興供養(各現)
九申禮献供(現是)
十化座本方(即於)
九下方蓮華香妙德藏世界海(十)
初定方所(所謂此華)
二明土海(次有)
三辨世界(彼世)
四彰佛名(佛號)
五主菩薩(於彼)
六眷屬數(與世)
七至佛所(來詣)
八興供養(各現)
九申禮献供(現是)
十化座本方(即於)
十上方摩尼寶照耀莊嚴世界海(十)
初定方所(所謂此華)
二明土海(次有)
三辨世界(彼世)
四彰佛名(佛號)
五主菩薩(於彼)
六眷屬數(與世)
七至佛所(來詣)
八興供養(各現)
九申禮献供(現是)
十化座本方(即於)
三總結(如是)
二現自在用(三)
初總科次第(第二)
二依八中次第而明(八)
初毛孔現光(如是)
二光現菩薩(一一)
三菩薩入塵(此諸)
四塵含廣剎(彼一)
五剎有如來(一一)
六菩薩往供(此諸)
七助佛揚化(於念)
八所[1]〔成〕〔上〕益(念念)
三賢首三義別釋(二)
初依文順數為八(三)
初別配釋(於中)
二圓通釋(二圓)
三各別釋(三各)
二依義展逆推二分(二)
初正約十二以明(此上)
二別開乃至無盡(又上)
三光聲自述(二)
初一頌總明兼陳說處(爾時)
二九頌別顯德用殊勝(三)
初三頌通顯體用自在(劫海)
二五頌別敘前現自在(一切)
三有一偈結廣有歸(普賢)
○四現瑞表說(三)
初光示法主(六)
初意(爾時)
二體(放眉)
三名(此光)
四相(其狀)
五展(五)
初所照分齊(徧照)
二光所現土(其中)
三動其剎網(又普)
四塵現如來(一一)
五隨機雨法(隨諸)
六收(作是)
二現華表義(二)
初總標華現(爾時)
二顯具德嚴(二)
初標十種(其華)
二別列十句(二)
初六體備眾德(所謂)
二四妙用自在(於一)
三現眾表教(三)
初現眾時(此華)
二現眾處(於如)
三正明眾現(三)
初主屬齊現(有菩)
二申敬就座(右繞)
三彰其德業(三)
初竪配十地(其一)
二橫就極說(二橫)
三作對料揀(故此)
○五稱揚佛德(二)
初彰讚意(二)
初正釋(大文)
二總科(二)
初總科(文分)
二辨次第(二)
初正明(新眾)
二結彈(三)
初辨非(昔人)
二立理(何者)
三引例答難(况準)
二正釋文(二)
初舉勝音之偈(二)
初偈讚儀(即於)
二正說偈(三)
初三偈直就佛歎(二)
初一頌不動本而周徧(佛身)
後二頌不壞相而廣容(如來)
二六偈約眾歎佛(二)
初二總身總相徧(一一)
二四總身徧別(法界)
三一偈雙結主伴(一切)
二舉十方菩薩(十)
初東方(二)
初說偈儀(爾時)
二正說偈(二)
初三讚真(三)
初讚智身(如來)
二讚法身(諸佛)
三雙結示(具足)
二七讚應(三)
初一隨樂現應(佛身)
二四身光演法(於一)
三二成道起通(一切)
二南方(二)
初說偈儀(爾時)
二正說偈(三)
初四依真起應(二)
初一偈顯真(佛身)
二三偈起用(如來)
二三偈體用無碍(佛身)
三三偈真應無盡(佛隨)
三西方(二)
初說偈儀(爾時)
二正說偈(二)
初九頌讚眾海(二)
初一總(此會)
二八別(二)
初四平徧一切入塵現用(智身)
二四明微細入於毛孔剎([巳>已]證)
二一頌結德歸佛(一切)
四北方(二)
初說偈儀(爾時)
二正說偈(三)
初有二句總(毘盧)
二八偈半別(法界)
三後一偈結(過未)
五東北方(二)
初說偈儀(爾時)
二正說偈(二)
初一智滿即為總相(此會)
二共讚七事即為別相(一一)
六東南方(二)
初說偈儀(爾時)
二正說偈(四)
初二頌歎佛見真體(一切)
二四頌別明悟法(見佛)
三二頌身業普應(唯一)
四二頌歎得佛加持(以佛)
七西南方(二)
初說偈儀(爾時)
二正說偈(三)
初六攝生無遺(二)
初二能攝(一切)
二四所攝(若有)
二二頌寂用無碍(安住)
三二頌大用無涯(一切)
八西北方(二)
初說偈儀(爾時)
二正說偈(三)
初二顯身光徧應(一一)
二七辨其所作(二)
初三頌光照無遺(一一)
二四頌演法周徧(法界)
三一結用歸本(一切)
九下方(二)
初說偈儀(爾時)
二正說偈(二)
初三頌佛境勝用(如來)
二七頌菩薩能入(三)
初具德知見(大智)
二知見成益(若人)
三結用速疾(佛剎)
十上方(二)
初說偈儀(爾時)
二正說偈(三)
初三頌歎佛圓音雨法(佛演)
二四初歎佛現身無礙(法界)
三三頌歎無碍神變自在(十方)
○六結通無盡(二)
初舉此(如此)
二類彼(應知)
[○/(○*○)]後普賢三昧品第三為(四)
初來意(普賢)
二釋名(二)
初正釋(三)
初釋普賢是人(二釋)
二釋普賢是法(普賢)
三依梵本釋通人法(若準)
二解妨(二)
初義廣名局難(縱佛)
二違例開品難(二)
初釋餘不開之由(餘會)
二釋今開所以(四)
初正答前問(今此)
二通展轉難(四五)
三出廣所由(以此)
四通躡跡難(七八)
三宗趣(三宗)
四釋文(六)
初三昧(二)
初此界入定(三)
初承力入定(爾時)
二彰定名字(三)
初正解本文(二)
初指前(此三)
二正釋(二)
初為廣大生息解(二)
初總(復有)
二別(二)
初釋修成(諸佛)
二釋本性(言本)
二約光明徧照解(二)
初顯能證(若以)
二彰所證(又毗)
二彰入所以(顯於)
三敘昔異同(賢首)
三明體相用(三)
初總科(普入)
二別釋(六)
初二句體用一對(二)
初雙標(言六)
二雙釋(謂以)
二二句深廣對(廣大)
三二句出納對(出生)
四二句境智對(三世)
五二句內外含容對(含藏)
六三句成持人法對(成就)
三結束(二)
初釋四節(上言)
二釋三義(言義)
二類通十方(二)
初舉此界(如此)
二類彼方(二)
初明平徧法界(如是)
二明重疊無盡(二)
初明四重釋前初義(及此)
二明四重但通所徧(三)
初結身徧(於上)
二顯類通(此處)
三解妨難(故約)
○二加持(三)
初口加(四)
初諸佛現身(爾時)
二讚其得定(彼諸)
三得定所由(三)
初當句釋(佛子)
二展轉釋(又上)
三通妨難(餘起)
四辨加所為(二)
初總(所謂)
二別(別中)
二意加(二)
初加(二)
初此土(二)
初一總(爾時)
二九別(三)
初總相會通(餘九)
二別別對釋(一即)
三隨難重釋(又善)
二類通(如此)
二釋(二)
初徵(何以)
二釋(釋云)
三身加(二)
初此土(二)
初佛手摩[1]〔項〕(是時)
二辨手相用(二)
初德用圓滿(其手)
二妙用自在(復出)
二結通(如此)
○三起定(二)
初此界(二)
初起定(二)
初起主定(爾時)
二眷屬定(二)
初一總明(從此)
二九別辨(二)
初總釋前八(所謂)
二別釋第九(三)
初對前總顯(九從)
二引教成立(三)
初引般若(大般)
二引思益(思益)
三引深密(二)
初明深密意(深密)
二會釋經文(彼真)
三總結九句(上來)
二益眾(二)
初標益時(普賢)
二明得益(二)
初五得菩薩法門(其諸)
二四得佛果法(二)
初正釋文(世界)
二問答顯理(二)
初問(普賢)
二釋(三)
初法(感應)
二喻(如春)
三合(冥顯)
二類通(如此)
○四作證(四)
初世界微動(爾時)
二眾寶莊嚴(一一)
三出音說法(及出)
四佛會雨寶(復於)
○五毛光讚德(二)
初結前生後(普雨)
二正顯偈辭(三)
初一總述前定(普賢)
二八別顯通相(二)
初二偈半直述前徧(普賢)
二五偈半舉因顯徧(二)
初半偈緣力徧(所現)
二五偈因力徧(四)
初一偈即體而用故徧(二)
初略釋經文(普賢)
二問答廣顯(二)
初問(問法)
二答(三)
初雙標異說(答經)
二雙釋二章(十)
初依佛地論(四)
初依論正立(一依)
二論自解妨(性雖)
三為論引證(智論)
四會釋經文(今言)
二或唯大智(二或)
三亦智亦如(三亦)
四境智雙泯(四境)
五合上四句(五此)
六泯茲無寄(六此)
七通攝五分(七通)
八通收報化(八通)
九攝三世間(九通)
十總攝前九(十上)
三別示土相(上言)
二一偈半大願故徧(普賢)
三一偈半所現超勝(所現)
四一偈果德[巳>已]滿備(一切)
三一結讚所由(如是)
○六大眾讚請分(二)
初說偈儀(爾時)
二正說偈(三)
初八歎主請彰其能說(二)
初五頌歎普賢因果深廣(從諸)
二三歎能徧塵剎雨法之德(入於)
二一頌舉法請正陳所疑(國上)
三一歎眾請明有堪聞之器(此中)
Subtopic
四分之中者 四分即舉果勸樂生信等四分以四分科 第一會名舉果觀樂生信分 六品分三 初品明教起因緣分 次二品明說法儀式分 後三品正陳法海分 初分[巳>已]竟 次有說法儀式 二品經來 此是四分科中第一分內 三分之中第二分來 舉其大科 故云四分之中對前序正流通三故
三正陳所說分○
[○/(○*○)]世界成就品第四(四)
初來意(二)
初總明分來(世界)
二別明品來(總明)
二釋名(四)
初釋世界(二)
初以破壞釋(二釋)
二後以隱覆釋(又世)
二釋成就(成就)
三會六釋(能所)
四會梵本(準梵)
二宗趣(二)
初明宗(三宗)
二辨趣(六)
初總標(然其)
二別顯(一令)
三結成(亦為)
四引證(故下)
五反立(若不)
六總結(故普)
四釋文(二)
初二品明果(二)
初品通辨佛及眾生所有剎海(二)
初總標綱要即為本分(二)
初承力徧觀(爾時)
二牒問許說(四)
初牒問略歎(二)
初結前生後(如是)
二正牒稱歎(三)
初十句牒上世界海等十句問(二)
初釋妨難(四)
初牒問(佛子)
二正答(智之)
三重難(若爾)
四再答(二)
初約教明(智離)
二約證明(又表)
二正釋經文(二)
初總明(十智)
二別釋(謂一)
二九句牒上六根三業十句問(清淨)
三十句牒上最初德用圓備十問(安住)
二許說分齊(二)
初承力所依(如是)
二問答料揀(二)
初問(若言)
二答(二)
初約顯現答(經來)
二約兼餘答(二)
初總標(又雖)
二出兼相(謂界)
三所說成益(為令)
四讚勝誡聽(二)
初長行辨意(二)
初一總標(是時)
二十別顯(令於)
二偈頌正顯(二)
初八讚(二)
初二明佛出現意(智慧)
二後六辨定法器(三)
初一揀於非器(佛境)
二次四辨法器(若有)
三後一結歸佛力(眾生)
二後二勸(一切)
二正陳本義即是說文分(二)
初結集生起(爾時)
二普賢顯說(二)
初標舉章門(三)
初立數顯同(諸佛)
二徵數列異(何者)
三結略顯廣(三)
初總歎(諸佛)
二料揀(三)
初以十對剎(四)
初正對(然上)
二敘昔(有云)
三辨違(則違)
四結過(若依)
二以十對種(若將)
三以十對海(若以)
三釋文(四)
初正釋經意(今言)
二牒昔總非(有云)
三彰非所以(何者)
四逆遮昔救(亦不)
二依章別釋(十)
初起具因緣(二)
初長行(三)
初標(諸佛)
二釋(三)
初辨類(四)
初總說三土(何者)
二開三為四(若開)
三合四成二(統唯)
四融二為一(融而)
二融攝(又此)
三釋文(四)
初攝前生起(上既)
二正釋本文(三)
初三通顯(三)
初明神力句(二)
初正釋(言初)
二解妨(二)
初皆名佛土妨(佛應)
二別通淨穢妨(然就)
二明第二句(二)
初正釋(二法)
二解妨(若云)
三明第三句(三)
初總釋(三眾)
二引證(故淨)
三雙釋(三)
初隨業成異(謂法)
二佛隨異類(佛隨)
三別引他經(涅槃)
二次四別明(次四)
三後三融攝(後三)
三料揀解妨(其法)
四次第鈎鏁(又此)
三結(諸佛)
二偈頌(八)
初頌如來神力(爾時)
二頌同集善根(菩薩)
三頌成一切智(菩薩)
四頌六七二句(修諸)
五頌眾生行業(眾生)
六頌菩薩勝解(佛子)
七頌普賢行願(菩薩)
八頌如來自在(二)
初正明經意(等虛)
二以義料揀(二)
初牒經略明(又第)
二具德圓滿(四)
初總標(然其)
二立意(諸教)
三開章別釋(一理)
四結釋六相(此十)
○二所依住(二)
初長行(三)
初標(爾時)
二釋(二)
初正釋十句(所謂)
二隨難重釋(二)
初問(如何)
二釋(此有)
三結(諸佛)
二偈頌(二)
初有一頌總顯(爾時)
二二十一偈別頌前文(九)
初一頌依莊嚴住(或有)
二半頌頌依空住(或有)
三半頌依寶光明住(或在)
四一頌依佛光住(如來)
五一頌寶色光明住(有以)
六二頌頌佛音聲住(或有)
七一偈頌七八二住(或有)
八六頌頌依菩薩身住(或依)
九餘八頌普賢願所生住(三)
初二偈廣大國土問法界故(或有)
二四偈明微細國土謂生自在(一一)
三二偈彰剎體性結歸有在(一切)
○三形狀(二)
初長行(三)
初標(爾時)
二釋(所謂)
三結(如是)
二偈頌(二)
初一總讚勸觀(爾時)
二皆正頌前義(二)
初二頌頌前十段(其狀)
二七頌前無量差別(二)
初三偈頌剎由因異(剎海)
二四偈頌自在由佛(一毛)
○四體性(二)
初長行(爾時)
二偈頌(二)
初總明(爾時)
二別顯(或是)
○五莊嚴(二)
初長行(爾時)
二偈頌(二)
初總明(爾時)
二別顯(無邊)
○六清淨(二)
初長行(三)
初標(四)
初總標大意(爾時)
二別顯其相(然淨)
三對教揀定(若依)
四對文揀濫(二)
初對此文辨因(然淨)
二對前文揀(二)
初明門揀(然望)
二通揀二門(又起)
二釋(所謂)
三結(如是)
二偈頌(二)
初總明(爾時)
二別頌(久遠)
○七佛出興(二)
初長行(三)
初標(爾時)
二釋(所謂)
三結(如是)
二偈頌(三)
初一偈總標(爾時)
二五頌別顯(諸佛)
三四頌總結(或於)
○八住劫不同(二)
初長行(三)
初標(爾時)
二釋(所謂)
三結(如是)
二偈頌(三)
初二頌總標(爾時)
二一通頌上列(我見)
三七頌總結(或有)
○九住劫轉變(二)
初長行(三)
初標(爾時)
二釋(二)
初釋前義(所謂)
二九釋後義(二)
初別(染污)
二結(上之)
三結(如是)
二偈頌(爾時)
○十無差別(二)
初長行(三)
初標(三)
初異無異辨(爾時)
二權實雙辨(又約)
三佛用示現(又皆)
二釋(所謂)
三結(諸佛)
二偈頌(爾時)
二後品別明本師遮那之所嚴淨○
三一品辨因○
[○/(○*○)]華藏世界品第五(四)
初來意(華藏)
二釋名(四)
初舉其梵名(釋名)
二申其正義(譯者)
三釋前梵本(其梵)
四覈其本源(二)
初約眾生釋(二)
初正釋(約事)
二釋妨(然此)
二約佛身明(二)
初總明(二約)
二別結(是以)
三宗趣(三宗)
四釋文(三)
初明華藏因果自體(二)
初長行(二)
初舉果屬人顯因深(二)
初通釋經文(爾時)
二隨難別釋(然現)
二彰果體相辨其寬容(二)
初古(四)
初總相生起(第二)
初彰其分量(然所)
三科釋經文(然準)
四用義通局(然其)
二今(四)
初能持風輪(三)
初總標數(諸佛)
二略列名(其最)
三別舉最上(諸佛)
二所持香海(二)
初約事釋(能持)
二表法釋(二)
初約眾生(又藏)
二約佛性(又佛)
三海出蓮華(此香)
四華持剎海(華藏)
二偈頌(二)
初二頌頌上因相(是時)
二餘偈頌其果相(四)
初一偈半頌風輪(放大)
二一偈頌香海(種種)
三三頌半頌蓮華(光焰)
四二頌明剎自在(華藏)
○二明藏海安布莊嚴(六)
初四周輪山(二)
初長行(三)
初總舉所依(爾時)
二別顯體相(旃檀)
三結德無盡(如是)
二偈頌(二)
初六明山體相莊嚴頌前別顯(五)
初一頌圍山(爾時)
二一頌山輪(摩尼)
三一頌山體(堅固)
四一頌成山之緣(金剛)
五二頌前水等(香水)
二後四明山妙用自在頌前結文(無量)
二寶地(二)
初長行(三)
初標所在(爾時)
二別顯體相(一切)
三總結(諸佛)
二偈頌(二)
初七頌前別顯(三)
初四頌前八句(爾時)
二二頌嚴具(密雲)
三頌天帝網(其地)
二後三頌總結(妙寶)
三香海(二)
初長行(二)
初總舉數目(爾時)
二別顯莊嚴(二)
初十明海體狀(一切)
二十攝異莊嚴(十寶)
二偈頌(二)
初三頌前十句(爾時)
二七頌後十句(階陛)
四香河(二)
初長行(三)
初舉數(爾時)
二辨嚴(一切)
三結廣(若廣)
二偈頌(爾時)
五林樹(二)
初長行(三)
初總標(爾時)
二別顯(一一)
三總結(其香)
二偈頌(三)
初六頌寶樹(爾時)
二一頌白蓮華(摩尼)
三結嚴所因(三)
初總明(三世)
二別釋(六)
初總相料揀(然此)
二現處以明(又初明)
三能現因差(又初明)
四約現因異(又初果)
五亦約能現(又初自)
六所現性相(又初明)
三結歎(方顯)
六總結(二)
初長行(二)
初莊嚴難測(爾時)
二徵釋所由(何以)
二偈頌(二)
初六頌果嚴用勝(三)
初四頌別明嚴用(爾時)
二一頌結屬現緣(所有)
三一頌總結多類(如來)
二四頌對因辨果(十方)
○三明所持剎網差別(三)
初告眾許說(爾時)
二雙標二章(三)
初總標徵名(諸佛)
二雙顯名相(欲明)
三對難釋通(二)
初通世間無邊難(而言)
二釋剎種無體難(二)
初難(若爾)
二通(二)
初正釋(雖依)
二結成(即依)
三廣釋二章(二)
初通明剎種不同釋剎種章(二)
初長行(二)
初列十門(四)
初顯種所依(諸佛)
二對前會釋(四)
初總顯不同(所列)
二互出同異(若別)
三彰互所以(皆顯)
四牒問釋成(二)
初問(何以)
二答(前段)
三隨門別釋(然與)
四別示義門(三)
初攝十八圓滿(四)
初標釋(又此)
二列名(言十)
三正攝(云何)
四同異(劫住)
二攝成就品(若將)
三揀定所宗(又上)
二隨門廣釋(三)
初依住(二)
初列(諸佛)
二結(如是)
二形狀(二)
初列(諸佛)
二結(如是)
三體性(二)
初列(諸佛)
二結(如是)
二偈頌(六)
初一頌頌依住(爾時)
二一頌頌形狀(須彌)
三三頌頌體性(或有)
四三頌頌三事(剎種)
五一頌頌無差(一切)
六一頌頌力持(佛身)
二別明剎種香海雙釋二章(二)
初長行(三)
初總舉諸海所依(爾時)
二次第別顯海種及剎(三)
初辨中間一海(二)
初明香海出華以持剎種(三)
初香海名(諸佛)
二舉華名(出大)
三剎種名(有世)
二明所持世界(三)
初總舉其大數(有不)
二辨二十層大剎(三)
初第一至第十層(其最)
二第十一至第十三層(此上)
三第十四至第二十層(此上)
三類結所餘(四)
初結都數(諸佛)
二結形類(三)
初總列十門(各各)
二廣十門形狀(所謂)
三結歸都數(如是)
三結眷屬(此一)
四彰所在(如是)
二辨右旋十海(十)
初離垢焰藏香水海(二)
初牒中海以定方(爾時)
二明能繞之海(二)
初明海華剎種(次有)
二明種所持剎(此中)
二無盡光明輪海(二)
初牒前海為所依(諸佛)
二明能依之海(二)
初明海華剎種(次有)
二明所持二十重(此中)
三金剛寶焰光明輪海(二)
初牒前海為所依(諸佛)
二明能依之海(二)
初明海華剎種(次有)
二明所持二十重(此中)
四帝青寶莊嚴海(二)
初牒前海為所依(諸佛)
二明能依之海(二)
初明海華剎種(次有)
二明所持二十重(於此)
五金剛輪莊嚴海
初牒前海為所依(諸佛)
二明能依之海(二)
初明海華剎種(次有)
二明所持二十重(此中)
六蓮華因陁羅海(二)
初牒前海為所依(諸佛)
二明能依之海(二)
初明海華剎種(次有)
二明所持二十重(此中)
七積集寶香藏海(二)
初牒前海為所依(諸佛)
二明能依之海(二)
初明海華剎種(次有)
二明所持二十重(此中)
八寶莊嚴海(二)
初牒前海為所依(諸佛)
二明能依之海(二)
初明海華剎種(次有)
二明所持二十重(此中)
九金剛寶聚海(二)
初牒前海為所依(諸佛)
二明能依之海(二)
初明海華剎種(次有)
二明所持二十重(此中)
十天城寶堞海(二)
初牒前海為所依(諸佛)
二明能依之海(二)
初明海華剎種(次有)
二明所持二十重(此中)
三明所管百海(十)(每段二有二)
初離垢焰藏香水海(二)
初標能管之海以定方(爾時)
二列所管之海次第(三)
初從能管海邊隣次列九(次有)
二總結一海所管大數(如是)
三廣說最近輪圍一海(二)
初舉海種名體(其最)
二所持之剎亦二十重(四)
初舉其最下一層(六中於此)
二超至第十層(此上)
三超至第十三層(此上)
四超至第二十層(此上)
二無盡光明輪海(二)
初標能管之海以定方(諸佛)
二列所管之海次第(三)
初從能管海邊隣次列九(次有)
二總結一海所管大數(如是)
三廣說最近輪圍一海(二)
初舉海種名體(其最)
二所持之剎亦二十重(四)
初舉其最下一層(六中於此)
二超至第十層(此上)
三超至第十三層(此上)
四超至第二十層(此上)
三金剛寶焰光明輪海(二)
初標能管之海以定方(諸佛)
二列所管之海次第(三)
初從能管海邊隣次列九(次有)
二總結一海所管大數(如是)
三廣說最近輪圍一海(二)
初舉海種名體(其最)
二所持之剎亦二十重(四)
初舉其最下一層(六中於此)
二超至第十層(此上)
三超至第十三層(此上)
四超至第二十層(於此)
四帝青寶莊嚴海(二)
初標能管之海以定方(諸佛)
二列所管之海次第(三)
初從能管海邊隣次列九(次有)
二總結一海所管大數(如是)
三廣說最近輪圍一海(二)
初舉海種名體(其最)
二所持之剎亦二十重(四)
初舉其最下一層(六中於此)
二超至第十層(此上)
三超至第十三層(此上)
四超至第二十層(此上)
五金剛輪莊嚴海(二)
初標能管之海以定方(諸佛)
二列所管之海次第(三)
初從能管海邊隣次列九(次有)
二總結一海所管大數(如是)
三廣說最近輪圍一海(二)
初舉海種名體(其最)
二所持之剎亦二十重(四)
初舉其最下一層(此中)
二超至第十層(此上)
三超至第十三層(此上)
四超至第二十層(此上)
六蓮華因陀羅海(二)
初標能管之海以定方(諸佛)
二列所管之海次第(三)
初從能管海邊隣次列九(次有)
二總結一海所管大數(如是)
三廣說最近輪圍一海(二)
初舉海種名體(其最)
二所持之剎亦二十重(四)
初舉其最下一層(此中)
二超至第十層(此上)
三超至第十三層(此上)
四超至第二十層(此上)
七積集寶香藏海(二)
初標能管之海以定方(諸佛)
二列所管之海次第(三)
初從能管海邊隣次列九(次有)
二總結一海所管大數(如是)
三廣說最近輪圍一海(二)
初舉海種名體(其最)
二所持之剎亦二十重(四)
初舉其最下一層(此中)
二超至第十層(此上)
三超至第十三層(此上)
四超至第二十層(於此)
八寶莊嚴海(二)
初標能管之海以定方(諸佛)
二列所管之海次第(三)
初從能管海邊隣次列九(次有)
二總結一海所管大數(如是)
三廣說最近輪圍一海(二)
初舉海種名體(其最)
二所持之剎亦二十重(四)
初舉其最下一層(此中)
二超至第十層(此上)
三超至第十三層(此上)
四超至第二十層(於此)
九金剛寶聚海(二)
初標能管之海以定方(諸佛)
二列所管之海次第(三)
初從能管海邊隣次列九(次有)
二總結一海所管大數(如是)
三廣說最近輪圍一海(二)
初舉海種名體(其最)
二所持之剎亦二十重(四)
初舉其最下一層(此中)
二超至第十層(此上)
三超至第十三層(此上)
四超至第二十層(於此)
十天城寶堞海(二)
初標能管之海以定方(諸佛)
二列所管之海次第(三)
初從能管海邊隣次列九(次有)
二總結一海所管大數(如是)
三廣說最近輪圍一海(二)
初舉海種名體(其最)
二所持之剎亦二十重(四)
初舉其最下一層(此中)
二超至第十層(此上)
三超至第十三層(此上)
四超至第二十層(於此)
○三總略結釋(五)
初總結都數(諸佛)
二結海種所依(皆依)
三結種異門(各各)
四結種中之剎(此一)
五結歸華藏(於華)
○二偈頌(二)
初一頌明華藏自體(爾時)
二一百頌能持剎網(二)
初有九頌能持剎種(此世)
二九十一頌所持諸剎(十)
初有二十八頌明其剎異(二)
初半偈標章(一切)
二餘偈廣釋難思之相(二)
初九頌半喻顯(三)
初三頌半明染因(或成)
二三頌明淨因(譬如)
三三頌結染淨因(譬如)
二十八頌說法(三)
初六頌頌染淨(二)
初二淨相不同(一切)
二四對因以辨(或有)
二四頌明成壞(一一)
三八頌頌明苦樂(三)
初三偈通頌苦樂(有剎)
二三偈頌惡趣(剎中)
三二偈頌人天樂(或有)
二有二偈頌顯剎微細(一一)
三有十偈頌明世界性體(有剎)
四有五頌明世界莊嚴(有見)
五有五頌明莊嚴際無間斷(諸修)
六有十頌明剎形差別(或有)
七有二頌明剎住時分(有剎)
八有八頌明佛出現(或有)
九有十頌光明有無(二)
初一頌無(有剎)
二九頌有(或有)
十有十一頌明音聲善惡(三)
初二偈頌惡道唯惡(有剎)
二三偈頌人天善惡(或有)
三六偈頌佛菩薩非惡(諸佛)
[○/(○*○)]二毗盧遮那品第六(四)
初來意(毘盧)
二釋名(二釋)
三宗趣(三宗)
四釋文(三)
初總明本事之時(爾時)
二別顯本事之處(三)
初總明剎海(有世)
二別明一剎(此世)
三的指一方(三)
初總明感應之處(三)
初正明香海(諸佛)
二海出華山(其海)
三山頂之林(於其)
二別彰能感居人(三)
初標主伴二城(諸佛)
二釋主城(二)
初顯處嚴(清淨)
二彰人勝(此大)
三釋伴城(二)
初顯城名居類(其城)
二辨圍繞莊嚴(此一)
三別彰道場嚴事(二)
初辨道場嚴(諸佛)
二蓮華香海(其道)
三別顯時中本事(二)
初總舉劫中多佛(諸佛)
二別彰本事(四)
初逢一切功德山須彌勝雲佛(六)
初總標佛號(其第)
二先瑞熟機(二)
初現瑞熟機(三)
初標現時(諸佛)
二顯瑞相(此摩)
三結瑞意(現如)
二覩瑞機熟(其世)
三正顯佛興(二)
初一處道成(二)
初總明出現(爾時)
二別顯勝德(其身)
二結通廣徧(如於)
四毫光警召(五)
初放光處(爾時)
二主光名(其光)
三眷屬數(十佛)
四照分齊(充滿)
五光勝益(二)
初別釋(若有)
二結釋(此約)
五當機雲集(二)
初通顯諸王雲集致敬(時一)
二別顯諸王雲集儀式(二)
初廣明喜見(六)
初標名辨統(諸佛)
二總辨眷屬(二)
初奪破(夫人)
二縱成(或約)
三威光得益(二)
初舉因總標(爾時)
二列益名體(何謂)
四偈讚如來(二)
初說偈之由(爾時)
二正陳偈讚(三)
初二偈示佛出現(世尊)
二五偈令觀佛德(汝觀)
三三偈引例勸歸(觀諸)
五父王宣告(二)
初宣告所由(諸佛)
二正以偈告(三)
初三集眾勸觀(汝應)
二七偈勅令辨供(一切)
三一偈賷供供佛(一切)
六俱行詣佛(爾時)
二略列諸王(復有)
六廣顯法門(五)
初佛轉法輪(時彼)
二威光獲益(二)
初總(是時)
二別(所謂)
三以偈讚述(二)
初說偈之因(爾時)
二正說偈(三)
初一標益體用(我聞)
二八顯益所見(二)
初七見因(一切)
二一見果(我觀)
三一發願思齊(我當)
四傳化眾生(三)
初明自悟(諸佛)
二明悟他(為一)
三利他益(令如)
五佛加讚勵(四)
初三讚發心得法大果當成(爾時)
二四對劣顯勝進者圓德(非諸)
三二外加內智決證無疑(三世)
四二舉一例餘行者即得(大光)
○二波羅蜜善眼莊嚴佛(二)
初結前生後(諸佛)
二正顯佛興(五)
初滅後佛興(彼佛)
二覩相獲益(二)
初覩相(爾時)
二獲益(二)
初列(二)
初別釋念佛門(二)
初通釋(即得)
二牒釋(二)
初牒經略釋(無邊)
二別示其相(三)
初定見多佛(然略)
二佛有多德(二一)
三無邊勝德(三)
初總明(三無)
二徵釋(何者)
三結歎(障無)
二通釋餘九門(即得)
五三結(如是)
三讚德勸詣(二)
初說偈(三)
初一偈歎希慶遇(爾時)
二七偈歎佛勝德(三)
初三身業(佛身)
二三語業(一一)
三一意業(佛神)
三二偈勸眾同歸(汝等)
二偈益(諸佛)
四眷屬同歸(時大)
五聞經悟入(三)
初佛與說經(其佛)
二當機獲益(二)
初配十地十度(彼諸)
二隨事立名(二者)
三如來讚述(二)
初六讚其[巳>已]具勝德(時彼)
二四行齊佛因當如佛證(汝[巳>已])
○三最勝功德海佛(六)
初如來出時(諸佛)
二正明現世(彼摩)
三威光住供(時大)
四佛為說經(時彼)
五威光得益(爾時)
六如來記莂(四)
初四偈顯其具菩提心(時彼)
二四偈上入佛境(汝能)
三一偈示其果相(如汝)
四二偈讚現能利他(今此)
○四名稱普聞蓮華眼幢佛(四)
初佛出人中(諸佛)
二天王就供(二)
初明菩薩行進報處天宮(是時)
二明知佛可歸持華往供(共諸)
三如來說經(時彼)
四得益還歸(時天)
작업자 편집교정
初教起因緣分(十)
二說法儀式○(二)
初遠方便
[○/(○*○)]初如來現相品第二門(四)
初來意(二)
初釋分來(如來)
二辨品來(二品)
二釋名(二)
初釋分名(二)
初正釋分名(二釋)
二通釋妨難(以從)
二釋品名(三)
初總名(二品)
二別釋(二)
初如來(然如)
二現相(現相)
三總結(如是)
三宗趣(二)
初分宗(三宗)
L130n1557_p0268a05║ 方眾者即彰所以下四例然)三宗趣者亦二一分宗三
二品宗(二品)
四釋文(二)
初料(四釋)
二釋(六)
初眾海同請(二)
初五門料揀諸問之殊(五)
初問之有無(二)
初正辨(今初)
二料揀(四處)
二所問法異(一所)
三能問人別(三能)
四儀式不同(二)
初約言念(四請)
二約通別(二通)
五疑之權實(三)
初徵起(第五)
二敘昔(有云)
三申正(然此)
二正釋經文(二)
初長行念請(二)
初舉人標念(爾時)
L130n1557_p0271a02║爾時諸菩薩及一切世間主作是思惟
二正顯問端(三)
初科判(二云)
二料揀(二)
初明影略(二)
初正明(準義)
二以義成立(故下)
二辨因果(三)
初正明(又四)
二示為三意(前是)
三通妨(分是)
三釋文(二)
初二十句直爾[1]〔宜〕念請(二)
初明疑念(二)
初之十句問德用圓滿(十)
初佛地問(二)
初通相料揀(據斯)
二正釋經文(四)
初出體(云何)
二辨類(然此)
三釋名(並有)
四結示(此句)
二佛境界問(三)
初對總彰別(云何)
二牒名辯體(言境)
三約類開合(二)
初正說三種(廣亦)
二揀三處不同(然出)
三佛加持問(二)
初依經略明(云何)
二引經廣辨(廣亦)
四所行(三)
初正釋(云何)
二辯類(二)
初約行化釋(或說)
二約所行釋(二)
初引文(亦是)
二類釋(或大)
三揀濫(二)
初正揀(然約)
二引證(若準)
五佛力(云何)
六無畏(云何)
七三昧(云何)
八神通(八準)
九自在(九準)
十無能攝取(二)
初正釋(云何)
二辨類(二)
初依晉經釋(是故)
二依今經釋(若取)
二十句問體相顯著(二)
初通明前九(云何)
二別顯佛智(言佛)
二明結請(唯願)
二二十句引例舉法請(二)
初引例(二)
初之十句問化用普周(又十)
二十句問因德深廣(二)
初正釋(及一)
二料揀(三)
初雙標(然此)
二雙釋(二)
初別(別則)
二通(若約)
三雙結(故此)
二結請(二)
初正釋經文(願佛)
二對問辯答(二)
初標徵(此四)
二釋相(二)
初釋通相(二)
初通相釋(四)
初正明(通即)
二立理(謂前)
三釋妨(而為)
四正示(則從)
二總別釋(二)
初以九會答前十海(又就)
二以答對問辨次第不同(問中)
二釋別相(若約)
○二供聲偈請(二)
初明因緣(爾時)
二正說偈(二)
初三歎德請(二)
初二歎佛明具說因(無量)
二一歎眾明具說緣(菩薩)
二七舉法請(三)
初四述前十句之文(云何)
[三>二]述前體相顯著十句(佛眼)
三後二述化用普周十句(如諸)
○二光召有緣(十)
初放光意(爾時)
二光依處(即於)
三顯光體(放佛)
四列光名(所謂)
五結光數(如是)
六彰眷屬(一一)
七辨色相(其光)
八明光應遠(普照)
九彼眾感通(彼世)
十偈聲召命(五)
初六偈自彰因果
[巳>已]滿勸同觀禮(以佛)
二一頌明眾海[巳>已]
集引例勸歸(十方)
三一頌圓音隨機
見必蒙益(如來)
四一頌義海頓演
宜速及時(三世)
五一頌特命有緣
是光本意(毗盧)
○三所召雲奔(三)
初同會道場(三)
初總明(爾時)
二別顯(十)
初東方清淨光蓮華莊嚴世界海(十)
初定方所(所謂此華)
二明土海(次有)
三辨世界(彼世)
四彰佛名(佛號)
五主菩薩(於彼)
六眷屬數(與世)
七至佛所(來詣)
八興供養(各現)
九申禮献供(現是)
十化座本方(即於)
二南方一切寶月光明莊嚴藏世界海(十)
初定方所(所謂此華)
二明土海(次有)
三辨世界(彼世)
四彰佛名(佛號)
五主菩薩(於彼)
六眷屬數(與世)
七至佛所(來詣)
八興供養(各現)
九申禮献供(現是)
十化座本方(即於)
三西方可愛樂寶光明世界海(十)
初定方所(所謂此華)
二明土海(次有)
三辨世界(彼世)
四彰佛名(佛號)
五主菩薩(於彼)
六眷屬數(與世)
七至佛所(來詣)
八興供養(各現)
九申禮献供(現是)
十化座本方(即於)
四北方毗琉璃蓮華圓滿藏世界海(十)
初定方所(所謂此華)
二明土海(次有)
三辨世界(彼世)
四彰佛名(佛號)
五主菩薩(於彼)
六眷屬數(與世)
七至佛所(來詣)
八興供養(各現)
九申禮献供(現是)
十化座本方(即於)
五東北方閻浮檀金波璃色幢世界海(十)
初定方所(所謂此華)
二明土海(次有)
三辨世界(彼世)
四彰佛名(佛號)
五主菩薩(於彼)
六眷屬數(與世)
七至佛所(來詣)
八興供養(各現)
九申禮献供(現是)
十化座本方(即於)
六東南方金莊嚴琉璃色幢世界海(十)
初定方所(所謂此華)
二明土海(次有)
三辨世界(彼世)
四彰佛名(佛號)
五主菩薩(於彼)
六眷屬數(與世)
七至佛所(來詣)
八興供養(各現)
九申禮献供(現是)
十化座本方(即於)
七西南方日光徧照世界海(十)
初定方所(所謂此華)
二明土海(次有)
三辨世界(彼世)
四彰佛名(佛號)
五主菩薩(於彼)
六眷屬數(與世)
七至佛所(來詣)
八興供養(各現)
九申禮献供(現是)
十化座本方(即於)
八西北方寶光普耀世界海(十)
初定方所(所謂此華)
二明土海(次有)
三辨世界(彼世)
四彰佛名(佛號)
五主菩薩(於彼)
六眷屬數(與世)
七至佛所(來詣)
八興供養(各現)
九申禮献供(現是)
十化座本方(即於)
九下方蓮華香妙德藏世界海(十)
初定方所(所謂此華)
二明土海(次有)
三辨世界(彼世)
四彰佛名(佛號)
五主菩薩(於彼)
六眷屬數(與世)
七至佛所(來詣)
八興供養(各現)
九申禮献供(現是)
十化座本方(即於)
十上方摩尼寶照耀莊嚴世界海(十)
初定方所(所謂此華)
二明土海(次有)
三辨世界(彼世)
四彰佛名(佛號)
五主菩薩(於彼)
六眷屬數(與世)
七至佛所(來詣)
八興供養(各現)
九申禮献供(現是)
十化座本方(即於)
三總結(如是)
二現自在用(三)
初總科次第(第二)
二依八中次第而明(八)
初毛孔現光(如是)
二光現菩薩(一一)
三菩薩入塵(此諸)
四塵含廣剎(彼一)
五剎有如來(一一)
六菩薩往供(此諸)
七助佛揚化(於念)
八所[1]〔成〕〔上〕益(念念)
三賢首三義別釋(二)
初依文順數為八(三)
初別配釋(於中)
二圓通釋(二圓)
三各別釋(三各)
二依義展逆推二分(二)
初正約十二以明(此上)
二別開乃至無盡(又上)
三光聲自述(二)
初一頌總明兼陳說處(爾時)
二九頌別顯德用殊勝(三)
初三頌通顯體用自在(劫海)
二五頌別敘前現自在(一切)
三有一偈結廣有歸(普賢)
○四現瑞表說(三)
初光示法主(六)
初意(爾時)
二體(放眉)
三名(此光)
四相(其狀)
五展(五)
初所照分齊(徧照)
二光所現土(其中)
三動其剎網(又普)
四塵現如來(一一)
五隨機雨法(隨諸)
六收(作是)
二現華表義(二)
初總標華現(爾時)
二顯具德嚴(二)
初標十種(其華)
二別列十句(二)
初六體備眾德(所謂)
二四妙用自在(於一)
三現眾表教(三)
初現眾時(此華)
二現眾處(於如)
三正明眾現(三)
初主屬齊現(有菩)
二申敬就座(右繞)
三彰其德業(三)
初竪配十地(其一)
二橫就極說(二橫)
三作對料揀(故此)
○五稱揚佛德(二)
初彰讚意(二)
初正釋(大文)
二總科(二)
初總科(文分)
二辨次第(二)
初正明(新眾)
二結彈(三)
初辨非(昔人)
二立理(何者)
三引例答難(况準)
二正釋文(二)
初舉勝音之偈(二)
初偈讚儀(即於)
二正說偈(三)
初三偈直就佛歎(二)
初一頌不動本而周徧(佛身)
後二頌不壞相而廣容(如來)
二六偈約眾歎佛(二)
初二總身總相徧(一一)
二四總身徧別(法界)
三一偈雙結主伴(一切)
二舉十方菩薩(十)
初東方(二)
初說偈儀(爾時)
二正說偈(二)
初三讚真(三)
初讚智身(如來)
二讚法身(諸佛)
三雙結示(具足)
二七讚應(三)
初一隨樂現應(佛身)
二四身光演法(於一)
三二成道起通(一切)
二南方(二)
初說偈儀(爾時)
二正說偈(三)
初四依真起應(二)
初一偈顯真(佛身)
二三偈起用(如來)
二三偈體用無碍(佛身)
三三偈真應無盡(佛隨)
三西方(二)
初說偈儀(爾時)
二正說偈(二)
初九頌讚眾海(二)
初一總(此會)
二八別(二)
初四平徧一切入塵現用(智身)
二四明微細入於毛孔剎([巳>已]證)
二一頌結德歸佛(一切)
四北方(二)
初說偈儀(爾時)
二正說偈(三)
初有二句總(毘盧)
二八偈半別(法界)
三後一偈結(過未)
五東北方(二)
初說偈儀(爾時)
二正說偈(二)
初一智滿即為總相(此會)
二共讚七事即為別相(一一)
六東南方(二)
初說偈儀(爾時)
二正說偈(四)
初二頌歎佛見真體(一切)
二四頌別明悟法(見佛)
三二頌身業普應(唯一)
四二頌歎得佛加持(以佛)
七西南方(二)
初說偈儀(爾時)
二正說偈(三)
初六攝生無遺(二)
初二能攝(一切)
二四所攝(若有)
二二頌寂用無碍(安住)
三二頌大用無涯(一切)
八西北方(二)
初說偈儀(爾時)
二正說偈(三)
初二顯身光徧應(一一)
二七辨其所作(二)
初三頌光照無遺(一一)
二四頌演法周徧(法界)
三一結用歸本(一切)
九下方(二)
初說偈儀(爾時)
二正說偈(二)
初三頌佛境勝用(如來)
二七頌菩薩能入(三)
初具德知見(大智)
二知見成益(若人)
三結用速疾(佛剎)
十上方(二)
初說偈儀(爾時)
二正說偈(三)
初三頌歎佛圓音雨法(佛演)
二四初歎佛現身無礙(法界)
三三頌歎無碍神變自在(十方)
○六結通無盡(二)
初舉此(如此)
二類彼(應知)
後近方便
[○/(○*○)]後普賢三昧品第三為(四)
初來意(普賢)
二釋名(二)
初正釋(三)
初釋普賢是人(二釋)
二釋普賢是法(普賢)
三依梵本釋通人法(若準)
二解妨(二)
初義廣名局難(縱佛)
二違例開品難(二)
初釋餘不開之由(餘會)
二釋今開所以(四)
初正答前問(今此)
二通展轉難(四五)
三出廣所由(以此)
四通躡跡難(七八)
三宗趣(三宗)
四釋文(六)
初三昧(二)
初此界入定(三)
初承力入定(爾時)
二彰定名字(三)
初正解本文(二)
初指前(此三)
二正釋(二)
初為廣大生息解(二)
初總(復有)
二別(二)
初釋修成(諸佛)
二釋本性(言本)
二約光明徧照解(二)
初顯能證(若以)
二彰所證(又毗)
二彰入所以(顯於)
三敘昔異同(賢首)
三明體相用(三)
初總科(普入)
二別釋(六)
初二句體用一對(二)
初雙標(言六)
二雙釋(謂以)
二二句深廣對(廣大)
三二句出納對(出生)
四二句境智對(三世)
五二句內外含容對(含藏)
六三句成持人法對(成就)
三結束(二)
初釋四節(上言)
二釋三義(言義)
二類通十方(二)
初舉此界(如此)
二類彼方(二)
初明平徧法界(如是)
二明重疊無盡(二)
初明四重釋前初義(及此)
二明四重但通所徧(三)
初結身徧(於上)
二顯類通(此處)
三解妨難(故約)
○二加持(三)
初口加(四)
初諸佛現身(爾時)
二讚其得定(彼諸)
三得定所由(三)
初當句釋(佛子)
二展轉釋(又上)
三通妨難(餘起)
四辨加所為(二)
初總(所謂)
二別(別中)
二意加(二)
初加(二)
初此土(二)
初一總(爾時)
二九別(三)
初總相會通(餘九)
二別別對釋(一即)
三隨難重釋(又善)
二類通(如此)
二釋(二)
初徵(何以)
二釋(釋云)
三身加(二)
初此土(二)
初佛手摩[1]〔項〕(是時)
二辨手相用(二)
初德用圓滿(其手)
二妙用自在(復出)
二結通(如此)
○三起定(二)
初此界(二)
初起定(二)
初起主定(爾時)
二眷屬定(二)
初一總明(從此)
二九別辨(二)
初總釋前八(所謂)
二別釋第九(三)
初對前總顯(九從)
二引教成立(三)
初引般若(大般)
二引思益(思益)
三引深密(二)
初明深密意(深密)
二會釋經文(彼真)
三總結九句(上來)
二益眾(二)
初標益時(普賢)
二明得益(二)
初五得菩薩法門(其諸)
二四得佛果法(二)
初正釋文(世界)
二問答顯理(二)
初問(普賢)
二釋(三)
初法(感應)
二喻(如春)
三合(冥顯)
二類通(如此)
○四作證(四)
初世界微動(爾時)
二眾寶莊嚴(一一)
三出音說法(及出)
四佛會雨寶(復於)
○五毛光讚德(二)
初結前生後(普雨)
二正顯偈辭(三)
初一總述前定(普賢)
二八別顯通相(二)
初二偈半直述前徧(普賢)
二五偈半舉因顯徧(二)
初半偈緣力徧(所現)
二五偈因力徧(四)
初一偈即體而用故徧(二)
初略釋經文(普賢)
二問答廣顯(二)
初問(問法)
二答(三)
初雙標異說(答經)
二雙釋二章(十)
初依佛地論(四)
初依論正立(一依)
二論自解妨(性雖)
三為論引證(智論)
四會釋經文(今言)
二或唯大智(二或)
三亦智亦如(三亦)
四境智雙泯(四境)
五合上四句(五此)
六泯茲無寄(六此)
七通攝五分(七通)
八通收報化(八通)
九攝三世間(九通)
十總攝前九(十上)
三別示土相(上言)
二一偈半大願故徧(普賢)
三一偈半所現超勝(所現)
四一偈果德[巳>已]滿備(一切)
三一結讚所由(如是)
○六大眾讚請分(二)
初說偈儀(爾時)
二正說偈(三)
初八歎主請彰其能說(二)
初五頌歎普賢因果深廣(從諸)
二三歎能徧塵剎雨法之德(入於)
二一頌舉法請正陳所疑(國上)
三一歎眾請明有堪聞之器(此中)
三正陳所說分○(二)
初二品明果(二)
初品通辨佛及眾生所有剎海(四)
初來意(二)
初總明分來(世界)
二別明品來(總明)
二釋名(四)
初釋世界(二)
初以破壞釋(二釋)
二後以隱覆釋(又世)
二釋成就(成就)
三會六釋(能所)
四會梵本(準梵)
二宗趣(二)
初明宗(三宗)
二辨趣(六)
初總標(然其)
二別顯(一令)
三結成(亦為)
四引證(故下)
五反立(若不)
六總結(故普)
四釋文(二)
初總標綱要即為本分(二)
初承力徧觀(爾時)
二牒問許說(四)
初牒問略歎(二)
初結前生後(如是)
二正牒稱歎(三)
初十句牒上世界海等十句問(二)
初釋妨難(四)
初牒問(佛子)
二正答(智之)
三重難(若爾)
四再答(二)
初約教明(智離)
二約證明(又表)
二正釋經文(二)
初總明(十智)
二別釋(謂一)
二九句牒上六根三業十句問(清淨)
三十句牒上最初德用圓備十問(安住)
二許說分齊(二)
初承力所依(如是)
二問答料揀(二)
初問(若言)
二答(二)
初約顯現答(經來)
二約兼餘答(二)
初總標(又雖)
二出兼相(謂界)
三所說成益(為令)
四讚勝誡聽(二)
初長行辨意(二)
初一總標(是時)
二十別顯(令於)
二偈頌正顯(二)
初八讚(二)
初二明佛出現意(智慧)
二後六辨定法器(三)
初一揀於非器(佛境)
二次四辨法器(若有)
三後一結歸佛力(眾生)
二後二勸(一切)
二正陳本義即是說文分(二)
初結集生起(爾時)
二普賢顯說(二)
初標舉章門(三)
初立數顯同(諸佛)
二徵數列異(何者)
三結略顯廣(三)
初總歎(諸佛)
二料揀(三)
初以十對剎(四)
初正對(然上)
二敘昔(有云)
三辨違(則違)
四結過(若依)
二以十對種(若將)
三以十對海(若以)
三釋文(四)
初正釋經意(今言)
二牒昔總非(有云)
三彰非所以(何者)
四逆遮昔救(亦不)
二依章別釋(十)
初起具因緣(二)
初長行(三)
初標(諸佛)
二釋(三)
初辨類(四)
初總說三土(何者)
二開三為四(若開)
三合四成二(統唯)
四融二為一(融而)
二融攝(又此)
三釋文(四)
初攝前生起(上既)
二正釋本文(三)
初三通顯(三)
初明神力句(二)
初正釋(言初)
二解妨(二)
初皆名佛土妨(佛應)
二別通淨穢妨(然就)
二明第二句(二)
初正釋(二法)
二解妨(若云)
三明第三句(三)
初總釋(三眾)
二引證(故淨)
三雙釋(三)
初隨業成異(謂法)
二佛隨異類(佛隨)
三別引他經(涅槃)
二次四別明(次四)
三後三融攝(後三)
三料揀解妨(其法)
四次第鈎鏁(又此)
三結(諸佛)
二偈頌(八)
初頌如來神力(爾時)
二頌同集善根(菩薩)
三頌成一切智(菩薩)
四頌六七二句(修諸)
五頌眾生行業(眾生)
六頌菩薩勝解(佛子)
七頌普賢行願(菩薩)
八頌如來自在(二)
初正明經意(等虛)
二以義料揀(二)
初牒經略明(又第)
二具德圓滿(四)
初總標(然其)
二立意(諸教)
三開章別釋(一理)
四結釋六相(此十)
○二所依住(二)
初長行(三)
初標(爾時)
二釋(二)
初正釋十句(所謂)
二隨難重釋(二)
初問(如何)
二釋(此有)
三結(諸佛)
二偈頌(二)
初有一頌總顯(爾時)
二二十一偈別頌前文(九)
初一頌依莊嚴住(或有)
二半頌頌依空住(或有)
三半頌依寶光明住(或在)
四一頌依佛光住(如來)
五一頌寶色光明住(有以)
六二頌頌佛音聲住(或有)
七一偈頌七八二住(或有)
八六頌頌依菩薩身住(或依)
九餘八頌普賢願所生住(三)
初二偈廣大國土問法界故(或有)
二四偈明微細國土謂生自在(一一)
三二偈彰剎體性結歸有在(一切)
○三形狀(二)
初長行(三)
初標(爾時)
二釋(所謂)
三結(如是)
二偈頌(二)
初一總讚勸觀(爾時)
二皆正頌前義(二)
初二頌頌前十段(其狀)
二七頌前無量差別(二)
初三偈頌剎由因異(剎海)
二四偈頌自在由佛(一毛)
○四體性(二)
初長行(爾時)
二偈頌(二)
初總明(爾時)
二別顯(或是)
○五莊嚴(二)
初長行(爾時)
二偈頌(二)
初總明(爾時)
二別顯(無邊)
○六清淨(二)
初長行(三)
初標(四)
初總標大意(爾時)
二別顯其相(然淨)
三對教揀定(若依)
四對文揀濫(二)
初對此文辨因(然淨)
二對前文揀(二)
初明門揀(然望)
二通揀二門(又起)
二釋(所謂)
三結(如是)
二偈頌(二)
初總明(爾時)
二別頌(久遠)
○七佛出興(二)
初長行(三)
初標(爾時)
二釋(所謂)
三結(如是)
二偈頌(三)
初一偈總標(爾時)
二五頌別顯(諸佛)
三四頌總結(或於)
○八住劫不同(二)
初長行(三)
初標(爾時)
二釋(所謂)
三結(如是)
二偈頌(三)
初二頌總標(爾時)
二一通頌上列(我見)
三七頌總結(或有)
○九住劫轉變(二)
初長行(三)
初標(爾時)
二釋(二)
初釋前義(所謂)
二九釋後義(二)
初別(染污)
二結(上之)
三結(如是)
二偈頌(爾時)
○十無差別(二)
初長行(三)
初標(三)
初異無異辨(爾時)
二權實雙辨(又約)
三佛用示現(又皆)
二釋(所謂)
三結(諸佛)
二偈頌(爾時)
二後品別明本師遮那之所嚴淨(四)
初來意(華藏)
二釋名(四)
初舉其梵名(釋名)
二申其正義(譯者)
三釋前梵本(其梵)
四覈其本源(二)
初約眾生釋(二)
初正釋(約事)
二釋妨(然此)
二約佛身明(二)
初總明(二約)
二別結(是以)
三宗趣(三宗)
四釋文(三)
初明華藏因果自體(二)
初長行(二)
初舉果屬人顯因深(二)
初通釋經文(爾時)
二隨難別釋(然現)
二彰果體相辨其寬容(二)
初古(四)
初總相生起(第二)
初彰其分量(然所)
三科釋經文(然準)
四用義通局(然其)
二今(四)
初能持風輪(三)
初總標數(諸佛)
二略列名(其最)
三別舉最上(諸佛)
二所持香海(二)
初約事釋(能持)
二表法釋(二)
初約眾生(又藏)
二約佛性(又佛)
三海出蓮華(此香)
四華持剎海(華藏)
二偈頌(二)
初二頌頌上因相(是時)
二餘偈頌其果相(四)
初一偈半頌風輪(放大)
二一偈頌香海(種種)
三三頌半頌蓮華(光焰)
四二頌明剎自在(華藏)
○二明藏海安布莊嚴(六)
初四周輪山(二)
初長行(三)
初總舉所依(爾時)
二別顯體相(旃檀)
三結德無盡(如是)
二偈頌(二)
初六明山體相莊嚴頌前別顯(五)
初一頌圍山(爾時)
二一頌山輪(摩尼)
三一頌山體(堅固)
四一頌成山之緣(金剛)
五二頌前水等(香水)
二後四明山妙用自在頌前結文(無量)
二寶地(二)
初長行(三)
初標所在(爾時)
二別顯體相(一切)
三總結(諸佛)
二偈頌(二)
初七頌前別顯(三)
初四頌前八句(爾時)
二二頌嚴具(密雲)
三頌天帝網(其地)
二後三頌總結(妙寶)
三香海(二)
初長行(二)
初總舉數目(爾時)
二別顯莊嚴(二)
初十明海體狀(一切)
二十攝異莊嚴(十寶)
二偈頌(二)
初三頌前十句(爾時)
二七頌後十句(階陛)
四香河(二)
初長行(三)
初舉數(爾時)
二辨嚴(一切)
三結廣(若廣)
二偈頌(爾時)
五林樹(二)
初長行(三)
初總標(爾時)
二別顯(一一)
三總結(其香)
二偈頌(三)
初六頌寶樹(爾時)
二一頌白蓮華(摩尼)
三結嚴所因(三)
初總明(三世)
二別釋(六)
初總相料揀(然此)
二現處以明(又初明)
三能現因差(又初明)
四約現因異(又初果)
五亦約能現(又初自)
六所現性相(又初明)
三結歎(方顯)
六總結(二)
初長行(二)
初莊嚴難測(爾時)
二徵釋所由(何以)
二偈頌(二)
初六頌果嚴用勝(三)
初四頌別明嚴用(爾時)
二一頌結屬現緣(所有)
三一頌總結多類(如來)
二四頌對因辨果(十方)
○三明所持剎網差別(三)
初告眾許說(爾時)
二雙標二章(三)
初總標徵名(諸佛)
二雙顯名相(欲明)
三對難釋通(二)
初通世間無邊難(而言)
二釋剎種無體難(二)
初難(若爾)
二通(二)
初正釋(雖依)
二結成(即依)
三廣釋二章(二)
初通明剎種不同釋剎種章(二)
初長行(二)
初列十門(四)
初顯種所依(諸佛)
二對前會釋(四)
初總顯不同(所列)
二互出同異(若別)
三彰互所以(皆顯)
四牒問釋成(二)
初問(何以)
二答(前段)
三隨門別釋(然與)
四別示義門(三)
初攝十八圓滿(四)
初標釋(又此)
二列名(言十)
三正攝(云何)
四同異(劫住)
二攝成就品(若將)
三揀定所宗(又上)
二隨門廣釋(三)
初依住(二)
初列(諸佛)
二結(如是)
二形狀(二)
初列(諸佛)
二結(如是)
三體性(二)
初列(諸佛)
二結(如是)
二偈頌(六)
初一頌頌依住(爾時)
二一頌頌形狀(須彌)
三三頌頌體性(或有)
四三頌頌三事(剎種)
五一頌頌無差(一切)
六一頌頌力持(佛身)
二別明剎種香海雙釋二章(二)
初長行(三)
初總舉諸海所依(爾時)
二次第別顯海種及剎(三)
初辨中間一海(二)
初明香海出華以持剎種(三)
初香海名(諸佛)
二舉華名(出大)
三剎種名(有世)
二明所持世界(三)
初總舉其大數(有不)
二辨二十層大剎(三)
初第一至第十層(其最)
二第十一至第十三層(此上)
三第十四至第二十層(此上)
三類結所餘(四)
初結都數(諸佛)
二結形類(三)
初總列十門(各各)
二廣十門形狀(所謂)
三結歸都數(如是)
三結眷屬(此一)
四彰所在(如是)
二辨右旋十海(十)
初離垢焰藏香水海(二)
初牒中海以定方(爾時)
二明能繞之海(二)
初明海華剎種(次有)
二明種所持剎(此中)
二無盡光明輪海(二)
初牒前海為所依(諸佛)
二明能依之海(二)
初明海華剎種(次有)
二明所持二十重(此中)
三金剛寶焰光明輪海(二)
初牒前海為所依(諸佛)
二明能依之海(二)
初明海華剎種(次有)
二明所持二十重(此中)
四帝青寶莊嚴海(二)
初牒前海為所依(諸佛)
二明能依之海(二)
初明海華剎種(次有)
二明所持二十重(於此)
五金剛輪莊嚴海
初牒前海為所依(諸佛)
二明能依之海(二)
初明海華剎種(次有)
二明所持二十重(此中)
六蓮華因陁羅海(二)
初牒前海為所依(諸佛)
二明能依之海(二)
初明海華剎種(次有)
二明所持二十重(此中)
七積集寶香藏海(二)
初牒前海為所依(諸佛)
二明能依之海(二)
初明海華剎種(次有)
二明所持二十重(此中)
八寶莊嚴海(二)
初牒前海為所依(諸佛)
二明能依之海(二)
初明海華剎種(次有)
二明所持二十重(此中)
九金剛寶聚海(二)
初牒前海為所依(諸佛)
二明能依之海(二)
初明海華剎種(次有)
二明所持二十重(此中)
十天城寶堞海(二)
初牒前海為所依(諸佛)
二明能依之海(二)
初明海華剎種(次有)
二明所持二十重(此中)
三明所管百海(十)
初離垢焰藏香水海(二)
初標能管之海以定方(爾時)
二列所管之海次第(三)
初從能管海邊隣次列九(次有)
二總結一海所管大數(如是)
三廣說最近輪圍一海(二)
初舉海種名體(其最)
二所持之剎亦二十重(四)
初舉其最下一層(六中於此)
二超至第十層(此上)
三超至第十三層(此上)
四超至第二十層(此上)
二無盡光明輪海(二)
初標能管之海以定方(諸佛)
二列所管之海次第(三)
初從能管海邊隣次列九(次有)
二總結一海所管大數(如是)
三廣說最近輪圍一海(二)
初舉海種名體(其最)
二所持之剎亦二十重(四)
初舉其最下一層(六中於此)
二超至第十層(此上)
三超至第十三層(此上)
四超至第二十層(此上)
三金剛寶焰光明輪海(二)
初標能管之海以定方(諸佛)
二列所管之海次第(三)
初從能管海邊隣次列九(次有)
二總結一海所管大數(如是)
三廣說最近輪圍一海(二)
初舉海種名體(其最)
二所持之剎亦二十重(四)
初舉其最下一層(六中於此)
二超至第十層(此上)